宽一五岁启蒙于家父曾麟书,曾子城也几乎是启蒙受教于陈雁门,再师承汪觉庵、欧阳凝祉、刘元堂,后遇欧阳厚至道光十九年(1839)高中同进士,前后孜孜不倦、求学上进,前后长达二十三年,所学子丑、所会几何呢?这一回,我们就回顾一二。
蒙学经典,初识经世致用
陈雁门老先生对小宽一(乳名)大讲特讲《三字经》和《百家姓》,虽然使曾子城吃尽苦头,但终也能背诵如流。所以,陈雁门老先生对“幼儿园”蒙学常识是下了功夫。
衡阳,毕竟是船山故里,汪觉庵老先生本身就倡“经世济用”,一下使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曾子城眼界大开,终生念念不忘。以至于1843年身为翰林院侍讲的曾国藩,在为两个弟弟曾国潢和曾国葆推荐老师时,令其拜在汪觉庵门下。当初虽吃了汪师的不少苦头,但成年后回味颇深,由此足见其对汪师学养、品格的信任。
同在衡阳,又师从欧阳凝祉。欧阳先生颇有学行,是莲湖书院的高级教授。又很器重曾子城,对儒学经典及百家要旨,无不尽心传授。
岳麓书院,承遇欧阳大师
在岳麓书院,幸遇学问渊博、嘉庆年间进士,又有先进办学理念的欧阳山长,大倡“有体有用之学”,按天分和性情自由发展。又接触了阳明心学,见识更长。如果用"再度启蒙,奠定基学"亦不为过!
特别是山长的讨论式教学和自我教育,培养了才俊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告诫学生“讲艺论文,有奇共赏,有疑共析”。要通过“二三子争砥砺,敦品力学,互相规劝”之法,“择其优者互相传阅,以资观摩”的方式、习惯习学相长、取长补短、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等。
其间,曾子城顿时开悟,更是立下要成为王夫之(或王阳明)那样的大儒、圣贤之人的宏大志向!
自此,曾子城一边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深度钻研;一边扬弃读死书钻八股的刻板方式,遍及杂文趣谈、名人专著;一边与刘蓉、郭嵩焘等俊才英杰深交共研,日日精进;一边自思自悟,越发深刻通达,也慢慢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体会。
经典传习,心学滋养蓄
王阳明是儒家大师、全能型的思想家,他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构成了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核心是致良知。
王阳明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知行合一。知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且必须去除恶念,才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在致良知的基础上,王阳明还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恶方法,比如克己省察,比如静坐,比如万事要在事情上磨练和自信立志等。
阳明心学立足于人的内心,是一种让人内心强大的哲学,也是襄助人走向成功走向圣境的力量。在物欲横流中,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处安静、安然、淡然的精神家园!
曾子城所受匪浅,学会了静坐、体悟了静字功夫,强大了本来就足够隐忍的内心,尝试到了感知到的力量。这,决不是以几本书、几篇经能体现出的学问与识见。曾子城的学问有了积淀了,几近学成了的地步!
金榜题名,化蛹成蝶蜕变
这就是曾国藩艰难地考中秀才之后,却非常顺利地一考就中举人的原因,因为他已经掌握了作文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曾国藩参加了第二年春闱和第三年的恩科,未中。这并不奇怪,"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堂"的进士哪里有那么容易考的?!清代进士考试三年才有一次,平均到每年差不多全国才录取100人!
道光十八年(1838),又逢会试之期,曾国藩再一次进京参考,这次,终于高中了同进士,此举二十八虚岁。这些成绩的取得,或许说中举后反而科考更顺遂,一方面得益于大量的积累,另一方面与岳麓书院、欧阳山长、刘蓉郭嵩焘等重要影响也有相当的关系。
有人专门统计过“进士”的平均年龄,大约是32.77岁,而曾国藩27岁,可以说是在进士中也算是“年轻有为”的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十二回 外祖家风洇幼心 慈母殷殷育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