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
这两天朋友圈被“坠楼产妇”和“牛蛙之殇”两则消息刷屏无数,不同的事件,却让人感到相似的相似的悲哀和无奈~~现实也好,软文也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坠楼事件,很多人看见的是人间悲欢和同情、警醒,法界人士看见的是制度的缺陷和病患的权益,医界人士看见的是脆弱的医患关系和患者的尊严,女性们更回想起自己生孩子的艰难,未来的“丈母娘”和“婆婆”们也在圈里各种吐槽:
打趣中其实透露着些许无奈,很多悲剧的发生,不止是一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深究其背后原因也许能刨出一大串家庭、社会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
“牛蛙之觞”中的3岁孩子在背负起与年龄不符的竞争压力后患上抽动症,全家愤然决定移民。压力看似是来源于“补习班”和备战“小升初”的外界现实,其实孩子真正不堪重负的是家人深切的期望和焦虑。他们的担忧和焦虑出自对孩子的爱和对Ta未来的希冀,却没能在当下真正的看见和听见孩子内心成长需要,这样的爱太过沉重。
同样是昨天,我还看见了这样一则推文:
同样是昨天,我还看见了一则推文:《扎尔伯格写给二女儿August的信:我负责改变世界,你负责享受童年》,文中写道:“不过比起畅想你的成长,我们这一次更想聊聊你的童年。世界当然会很严肃,但这就是我们认为为什么你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在童年好好享受户外玩耍。”“童年是神奇的,你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童年,所以不要浪费太多时间担心未来。你有爸爸为你做这些事儿,我们会尽我们所能来保证你这一代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
扎尔伯格的暖男形象乍然出现,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是他对女儿绒绒的父爱传递,还有浓浓的社会情怀。说到社会情怀,就不得不说起阿德勒了。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自然就产生了以下三条重要的联系:人与地球、与社会、与异性。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包含了这三大课题:职业、人际和婚姻。
上述两则事件的背后,其实恰恰反映了他们各自在职业、人际和婚姻关系领域的尴尬之处。在这里,我不想去讨论当事人的决策是否正确,我想问的是:
对于孩子的未来,究竟是谁说了算呢?
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阿德勒
这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无论是面对职业道路,还是婚姻生育等人生选择问题,都是重大的人生课题。按照阿德勒课题分离的理论,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既然如此,孩子未来的人生选择的权利和责任,不如交还给未来的孩子们。而我们,作为父母能做得,比起焦虑和担心于孩子成年以后的未来,倒不如先做好自己的课题:
1.过好自己的人生,让自己不断成长。也许,在思考“你希望孩子怎么样?”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都需要想清楚的是:你希望自己什么样?
如果我们放弃了自我的努力,却让孩子背负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其实就是对自我课题的放弃和对他人课题的干涉。只有父母通过努力,不断学习、成长了,孩子才会拥有更高的眼界和视野。我一直觉得: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上了多好的学校、拥有多好的才艺,而在于父母的努力程度和境界。
2.尽早的唤醒和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萌发、成长和发展的本能;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也都拥有自足的内在资源和感知力。换句话说,孩子天生就会学习。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提供丰润的土壤和环境,让孩子由内而外的长成Ta应该成为的样子。教育的初心在于启迪而不是填鸭。我想,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做一名“让学习发生”的家长。
3.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任地决策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总之,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是认知和行动固化,与其满腹焦虑和心急地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担心孩子在人生大事上走弯路,不如把力量用在自己的成长和努力上。毕竟,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成为更好的父母。
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
但我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
育儿先育己,
你的生命高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好似也是我最初的想法:
让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寻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北极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引用自《超越自卑》和《被讨厌的勇气》两本书,感兴趣可以找来看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