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受心理学的影响有多大?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从小到大,心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人类为生存,抵御外界环境选择群居并努力工作,处理各种关系,去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这背后都离不开心理学做支撑。
一个朋友说,“人活着就是不断从一个关系到另一个关系中。”也对,从幼儿园,学校,单位,家庭,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生活的外在环境关系也在变化。
“能和他/她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会让我们开心。我是谁,我是你们中的任何一个,我从哪里来?我从你们中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去一个更多人的地方去。”
5岁前人的个性形成离不开生长环境。而童年已形成的“归属感”和“确定自己重要性”的需求,会影响成人后的各种亲密关系。
摆脱自我的自卑感和寻求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是人终其一生去追求和改变的。
克里斯多福·孟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其实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只不过是自己看待问题的想法变了。可见影响我们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当我们自己看法变了,世界也就变了。
俗话说,“水满则溢”。禅宗上说,对万事万物要存有“空杯心态”。《亲密关系》中的最高阶段——“灵魂关系”也与之类似,只要“在心里为爱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把你心中填满。
今天在班车上,听到后座俩人聊天,说只要不谈学习,母慈子孝,孩子都是好孩子。一谈学习,就眼鼻不是,鸡飞狗跳。
还学到她数落孩子场景,用到的句式多是:
你为什么不……你怎么怎么样……
连我都没超过,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这题这么简单,我都能做出来,你怎么就这么笨,做不出来?……
相信,这类家长,不在少数。总是习惯性去指责批评别人,很少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批评和指责他人容易,接露自己短处,伤痛难。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是受自己原生家庭教育影响,习惯性“对家庭死忠”而效仿父母对自己的做法。二是在学习上,自己年少时也是如此受挫没有成功过,归因到自己没努力,没用心。后悔如果努力是否就能改变人生轨迹。
自己没努力,只是单一把自己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更有甚者按上一辈的说教方式,认为“棍棒下出孝子”。这二者对孩子都进行“野蛮式”管教学习。不同在于前者,生气只表现在需要语言上,后者直接付诸于行动。
心理学家说孩子自愈力极强,在受到伤害即使没接收受抚慰也能够自我疗愈。
这里说的“自我疗愈”只是表面疗愈,因为孩子理解处理问题能力有限,不懂的处理不了的,直接就埋入内心深处,假装视而不见。这就是所谓的“潜意识”。
这种潜意识在长大后的某天,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会以另一种形式爆发。
《亲密关系》内省阶段指出,人在攻击别人的缺点时,实际上就是自己潜意识里,是在攻击自己的缺点,只不过是自我没有觉察到而已。
就像自己在照镜子。自己的父母如此教育自己,小时可能觉得长大之后绝不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可“对家庭的死忠”观念的影响让你自己跳不出来,依旧延续原有的固有定思维模式,家庭模式迭代着对子女的教育,“老调重弹”“让人变得平庸”。
如果你不能挣脱死中观念的束缚,你就会把这个包袱就像“遗传疾病”一样传给你的孩子。
有点恐怖是不是。所以,日常学点心理学,不仅可以了解事物背后的思维模型及逻辑原理。当问题来临,你的情绪也就会变得比原来冷静,你的思维也会变得主动去来思辨问题背后的缘由,你的潜意识里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样,随着时间的累积,你就会有了自己应对问题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