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因。嘉峪关,作为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点,历史的传承已经融入在人们的血液中,每种文化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土壤。玩泥巴长大的谢晓峰,现在是嘉峪关泥塑技艺非遗传承人,“打我爷爷那辈起,我们家都是玩泥巴的”。自幼受到家乡关中长安地区陶艺制作的影响,谢晓峰师承于祖父、父亲,对泥塑有着世代割舍不下的情缘。
平时除了上班,谢晓峰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泥塑创作上。十年的打磨,他的泥塑制作手法越来越成熟。尤其是他的陶器制作采用“古老的泥条盘筑法”,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将搓成的泥条,以螺旋式的方式层层盘叠垒筑,按照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一个凭着自由想象和自由发挥的陶坯便成型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如今,在他的手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谢晓锋自幼喜欢泥塑,历经三代传承,在继承陕西关中祖辈传统泥塑、彩塑、古法制陶技艺基础上,结合甘肃西部历史文化,泥质特点,在长期泥塑技艺探索研究中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他的泥塑既有传统泥塑的工艺特点,又部分的加入了现代雕塑、解剖造型技法,是甘肃省少有的将挖土、配土、和泥、醒泥、制坯、塑造、干燥修磨、上色烧制、制模、翻模整个流程闭环继承发展的民间艺人。在十多年的学习探索中,他先后创作了一百多件富有想象力,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动作品,他创作的现代作品,入生活、接地气,受到广泛好评和大众的喜爱。
那些散落在嘉峪关周边众多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现代文明发展的脚步,赋予谢晓峰的泥塑作品更多的灵性和情感。谢晓锋的泥塑作品以人物雕塑擅长,作品精细传神、造型准确、手法精湛、美学基础深厚、生活气息强烈、人物刻画生动、想象力丰富。那些反映和描绘大众生活的市井小品,以及人物、佛像造像等作品,已成为嘉峪关民俗文化的亲切标本。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此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社会上道观、佛寺、庙宇兴起,重新促进了泥塑艺术的需求和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在经历了岁月的大漠孤烟,在翻阅了历史的金戈铁马,在聆听了无数的丝路驼铃后,延续了千年的文脉,在谢晓峰的手中化作丝丝沁润的力量,如同一束束光亮,滋养人们的心田。
站在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上,嘉峪关古老的工艺,演绎着时代的变迁。从雄关广场一路南行,民俗博物馆群、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一处处别样的文化景观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文化版图。谢晓峰沉迷其中,为自己寻找着新的创作灵感。他在不断创作的同时,结合本地文化又有了创新,他将嘉峪关魏晋壁画以泥塑、彩塑的形式立体展现出来,成为了让壁画走下来的河西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