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战精神淬炼团结之魂,以奋斗姿态共赴复兴征程

八十余年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生死存亡之际淬炼出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民族觉醒的呐喊,是团结御侮的旗帜,更是永不言败的奋斗史诗。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彰显人民战争的伟力;从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到南洋机工穿越炮火的“死亡运输线”,抗战精神的核心始终是团结与奋斗。它跨越时空,成为新时代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

抗战精神:以团结铸就民族脊梁,以奋斗书写胜利篇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团结的胜利。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国共合作、军民同心、海内外同胞携手的力量汇聚成磅礴伟力。这种团结超越了地域、阶级与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局面。抗战的胜利,更是奋斗的胜利。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军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代价,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八路军战士在缺衣少食的深山中与日军周旋,新四军在江南水网地带开辟敌后根据地,东北抗联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坚持战斗……这些壮举诠释了“血战到底”的决心。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是奋斗的基石,奋斗是团结的升华,二者共同铸就了抗战精神的灵魂

新时代传承抗战精神:团结奋斗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今天,虽然硝烟已散,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国际竞争与国内改革叠加,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抗战精神凝聚共识、激发斗志。团结奋斗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抗战时期,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将全体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新时代,我们仍需以“共同体意识”凝聚力量。从脱贫攻坚中“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到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从科技攻坚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到国际舞台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团结奋斗始终是破解发展难题、应对外部压力的核心逻辑。唯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团结奋斗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源泉。抗战中,根据地军民在“小米加步枪”的条件下,通过地道战、地雷战等创新战术弥补装备差距;今天,面对“卡脖子”技术封锁,中国科技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突破芯片、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这种创新精神的背后,是团结协作的集体智慧。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深潜,从高铁飞驰到5G领先,每一项成就都印证了:团结能汇聚资源,奋斗可激发潜能,二者结合方能开辟新局

以抗战精神凝聚磅礴力量,共绘民族复兴壮美画卷。传承抗战精神,需将其融入民族血脉,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传播让抗战故事“活”起来。从纪念馆中的文物到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再现,从课堂上的历史讲述到网络空间的红色记忆传承,让青年一代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另一方面,需以制度保障团结奋斗的实践。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健全激励担当作为的政策,为每个人提供奋斗的舞台,让团结奋斗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同时,抗战精神中的国际主义情怀亦需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中国在抗战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今日之中国更应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以团结奋斗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这种开放包容的团结观,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它告诉我们:团结奋斗的力量,足以让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傲然屹立;团结奋斗的信念,足以让一个古老文明焕发新的生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将团结之志化为奋斗之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