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难忘的岁月一一(六)师恩难忘(续)
|959年深秋的一个上午,云淡风轻,凉风习习。
那天是曲周中学开学的日子。
吃过早饭,我揹上铺盖和换洗衣物,揣好入校通知书,出村东,过马路,经北赵寨村后,一溜村村南大杨树下,过王坟石牌坊,村寨村后,进曲周西关,在曲周东西大街上踽踽而行。不知中学校址在哪里,正想找人询问,恰巧碰上在曲周邮局当邮递员的窦银靑(同学),在他的指引下,我顺北街往北,过益民桥,就看見位于马路北边的校园了。
校园内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搙草,我找到班主任,把行李放到路西最北头的一间宿舍里 ,到食堂管理员那里换了饭票,就跑到操场上去搙草。
那年曲周中学共招了高一,高二两个高中班,此前这里所招的一个高中班和第二年招的两个高中班,都在1957年或58年搬到鸡泽中学去了。
我所在的高二班班主任叫叶宰政,贵州人,个子不高,穿着也不讲究,两条裤褪经常向上免好几下,上衣下摆垂到屁股下边,戴大号的蓝兵帽,遮沿软耳巴几,形象很滑稽,几个捣蛋学生便给他起了个绰号一老卓(滑稽剧大师卓别林的简称)。
叶老师教我们世界史,讲课用贵州话,很难听懂,后来听多了,参照课本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他很少正眼看人,好象懇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对班务很勤勉认真,对学生也关怀备至。
申怀彬老师教我们语文,备课很认真,很仔细,上课时经常讲一句看一下备课本,讲两句瞄一下课本,生怕讲错了会闯祸似的,有一次上公开课,讲到激动处,竟然失声痛哭起来,让听课的老师们忍俊不禁。
教数学的是吕双喜老师,大高个儿,白净而周正的脸上透露着几多英俊与潇洒,留偏分头,经常梳得精光,讲课时语速很快,却谆谆入耳。
英语老师姓刘,叫刘维义,穿着很传统,一顶褪了色的黑毡帽,帽沿己变型下垂,白净的瓜籽脸显示出高雅的气质,他教发音很认真,反复地示范每个音标发音时的口型及舌头的位置,受他的影响,在我离开他十七年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像他当年给我们上课时的样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作示范。
教物理的冯国强老师是后来的,也是个大高个儿,留分头,带着宽大的黑塑框眼镜,课讲得很透彻,讲几句就习惯地用左手的中指向上推一下眼镜框,生怕掉下来跌碎似的。
板书很糟糕,象飞花大草,比天书还难认认。
由于学校地势低洼,水位靠上,随便挖个坑就有清冽的泉水涨满土坑。因此我每个宿舍门前都挖了一个园形土坑,约尺半深,胶泥底,可以自动长水,涮碗洗脸洗衣服全靠它。
校园西边紧靠张场村,砖砌的南北甬道两旁,垂柳依依,显得优雅而宁静。
校园南边紧挨马路,马路就是护城河外边的河堤,顺着河南岸往东走到拐弯处,便是企之亭了,那是为纪念曲周抗日县长郭企之烈士而建的碑亭。
当我笫二次找会计牛朝堂换饭票时,他立刻喊出我的名字来,并且知道我是高二班的,象有特异功能一样,后来听人说,牛会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全校十几个班的学生,只要找他换一次饭票,他就把你的名字记牢了!
真是奇人,当个会计太屈材了!
还有个安老师,教生物,瘦高个儿,虽已鬓发斑白,却精神矍铄,浓密地长眉毛下,一双细长的眼睛略显诡谲。
他讲课既不用普通话,也不全用方言,搀而杂之,既风趣又幽默,常常逗得学生开怀大笑,而他却板着脸怔怔地看大家。如有一次讲到稼接时,他说:稼接须是同类,如把桃树稼接到兔子尾巴上,嗵地一下兔子跑没了,连桃树也带走了-……类似的笑话常常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碰巧的是,这里的食堂管理员叫“天顺“,我们才入校,便喊他田老师,原来他叫赵天顺,并不姓田,便常常弄得他哭笑不得。
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低指标,瓜菜代“,笼上蒸的是土澱粉加黑豆面饼子,锅里熬的是黄豆面加白萝卜稀汤,难得的是后来来了个姓牛的管理员花样百出,顿顿饭不重样,尽管吃不饱,倒也觉得新鲜。
当时还有个挂职的副校长叫吕子亮,是个残废军人,一只胳膊,有次给我们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到动情处,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最后即兴赋诗:八年抗战苦难多,一袖清风一袖血。
……
到了一九六一年,曲周高中班改成了二年制文科,邱县高中班改成二年制理科,据说是国家急需人材,等不及了。
1961年我高中毕业,在当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中,已有半保送性质,除我们班的岳济英,高一班的赵相林,谷熙华考入北京政法学院,王庆元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其余的便都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了。
正是这一代代普普通通,性格不同,风彩各异,学有专攻的老师们,风雨兼程辛苦恣睢,托起一片天,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精英,把人类社会从蒙昧进化到文明,从荒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彩的世界。
我为他们引吭唱赞歌,是为《良师颂》
筚路蓝缕铸国魂,
宵衣旰食用情深。
园丁不辞耕耘苦,
赢得百花满园春。
修箨遍地新篁壮
巨木参天己连蔭。
老夫高唱良师颂 ,
百年难忘哺育恩。地下水水位很浅们难忘的岁月一一(六)师恩难忘(续)
|959年深秋的一个上午,云淡风轻,凉风习习。
那天是曲周中学开学的日子。
吃过早饭,我揹上铺盖和换洗衣物,揣好入校通知书,出村东,过马路,经北赵寨村后,一溜村村南大杨树下,过王坟石牌坊,村寨村后,进曲周西关,在曲周东西大街上踽踽而行。不知中学校址在哪里,正想找人询问,恰巧碰上在曲周邮局当邮递员的窦银靑(同学),在他的指引下,我顺北街往北,过益民桥,就看見位于马路北边的校园了。
校园内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搙草,我找到班主任,把行李放到路西最北头的一间宿舍里 ,到食堂管理员那里换了饭票,就跑到操场上去搙草。
那年曲周中学共招了高一,高二两个高中班,此前这里所招的一个高中班和第二年招的两个高中班,都在1957年或58年搬到鸡泽中学去了。
我所在的高二班班主任叫叶宰政,贵州人,个子不高,穿着也不讲究,两条裤褪经常向上免好几下,上衣下摆垂到屁股下边,戴大号的蓝兵帽,遮沿软耳巴几,形象很滑稽,几个捣蛋学生便给他起了个绰号一老卓(滑稽剧大师卓别林的简称)。
叶老师教我们世界史,讲课用贵州话,很难听懂,后来听多了,参照课本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他很少正眼看人,好象懇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对班务很勤勉认真,对学生也关怀备至。
申怀彬老师教我们语文,备课很认真,很仔细,上课时经常讲一句看一下备课本,讲两句瞄一下课本,生怕讲错了会闯祸似的,有一次上公开课,讲到激动处,竟然失声痛哭起来,让听课的老师们忍俊不禁。
教数学的是吕双喜老师,大高个儿,白净而周正的脸上透露着几多英俊与潇洒,留偏分头,经常梳得精光,讲课时语速很快,却谆谆入耳。
英语老师姓刘,叫刘维义,穿着很传统,一顶褪了色的黑毡帽,帽沿己变型下垂,白净的瓜籽脸显示出高雅的气质,他教发音很认真,反复地示范每个音标发音时的口型及舌头的位置,受他的影响,在我离开他十七年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像他当年给我们上课时的样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作示范。
教物理的冯国强老师是后来的,也是个大高个儿,留分头,带着宽大的黑塑框眼镜,课讲得很透彻,讲几句就习惯地用左手的中指向上推一下眼镜框,生怕掉下来跌碎似的。
板书很糟糕,象飞花大草,比天书还难认认。
由于学校地势低洼,水位靠上,随便挖个坑就有清冽的泉水涨满土坑。因此我们就在宿舍门前挖一个园形土坑,约尺半深,胶泥底,,涮碗洗脸洗衣服全靠它。
校园西边紧靠张场村,砖砌的南北甬道两旁,垂柳依依,显得优雅而宁静。
校园南边紧挨马路,马路就是护城河外边的河堤,顺着河南岸往东走到拐弯处,便是企之亭了,那是为纪念曲周抗日县长郭企之烈士而建的碑亭。
当我笫二次找会计牛朝堂换饭票时,他立刻喊出我的名字来,并且知道我是高二班的,象有特异功能似的,后来听人说,牛会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全校十几个班的学生,只要找他换一次饭票,他就把你的名字记牢了!
真是奇人,当个会计可惜了!
还有个安老师,教生物,瘦高个儿,虽已鬓发斑白,却精神矍铄,浓密地长眉毛下,一双细长的眼睛略显诡谲。
他讲课既不用普通话,也不全用方言,搀而杂之,既风趣又幽默,常常逗得学生开怀大笑,而他却板着脸怔怔地看着大家。如有一次讲到稼接时,他说:稼接须是同类,如把桃树稼接到兔子尾巴上,嗵地一下兔子跑没了,连桃树也带走了-……类似的笑话常常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这里的食堂管理员叫“天顺“,我们才入校,便喊他田老师,原来他叫赵天顺,并不姓田,便常常弄得他哭笑不得。竟然和在鸡泽中学时喊“高留住“为刘老师一样的有趣。
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低指标,瓜菜代“,笼上蒸的是土澱粉加黑豆面饼子,锅里熬的是黄豆面加白萝卜丝稀汤,难得的是后来来了个姓牛的管理员花样百出,顿顿饭不重样,尽管吃不饱,倒也觉得新鲜。
当时还有个挂职的副校长叫吕子亮,是个残废军人,一只胳膊,有次给我们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到动情处,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最后即兴赋诗:八年抗战苦难多,一袖清风一袖血。
……
到了一九六一年,曲周高中班改成了二年制文科,邱县高中班改成二年制理科,据说是国家急需人材,等不及了。
1961年我高中毕业,在当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中,已有半保送性质,除我们班的岳济英,高一班的赵相林,谷熙华考入北京政法学院,王庆元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其余的便都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了。
据说当时毛主席都不吃肉不吃鸡蛋了,呜呼!谁复何言!
……
正是这一代代普普通通,性格不同,风彩各异,学有专攻的老师们,风雨兼程辛苦恣睢,托起一片天,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精英,把人类社会从蒙昧带到文明,并终将把人类带入到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新世界。
我为他们引吭唱赞歌,是为《良师颂》
筚路蓝缕铸国魂,
宵衣旰食用情深。
园丁不辞耕耘苦,
赢得百花满园春。
修箨遍地新篁壮,
巨木参天己连蔭。
老夫高唱良师颂 ,
百年难忘哺育恩。(六)师恩难忘(续)
|959年深秋的一个上午,云淡风轻,凉风习习。
那天是曲周中学开学的日子。
吃过早饭,我揹上铺盖和换洗衣物,揣好入校通知书,出村东,过马路,经北赵寨村后,一溜村村南大杨树下,过王坟石牌坊,村寨村后,进曲周西关,在曲周东西大街上踽踽而行。不知中学校址在哪里,正想找人询问,恰巧碰上在曲周邮局当邮递员的窦银靑(同学),在他的指引下,我顺北街往北,过益民桥,就看見位于马路北边的校园了。
校园内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搙草,我找到班主任,把行李放到路西最北头的一间宿舍里 ,到食堂管理员那里换了饭票,就跑到操场上去搙草。
那年曲周中学共招了高一,高二两个高中班,此前这里所招的一个高中班和第二年招的两个高中班,都在1957年或58年搬到鸡泽中学去了。
我所在的高二班班主任叫叶宰政,贵州人,个子不高,穿着也不讲究,两条裤褪经常向上免好几下,上衣下摆垂到屁股下边,戴大号的蓝兵帽,遮沿软耳巴几,形象很滑稽,几个捣蛋学生便给他起了个绰号一老卓(滑稽剧大师卓别林的简称)。
叶老师教我们世界史,讲课用贵州话,很难听懂,后来听多了,参照课本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他很少正眼看人,好象懇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对班务很勤勉认真,对学生也关怀备至。
申怀彬老师教我们语文,备课很认真,很仔细,上课时经常讲一句看一下备课本,讲两句瞄一下课本,生怕讲错了会闯祸似的,有一次上公开课,讲到激动处,竟然失声痛哭起来,让听课的老师们忍俊不禁。
教数学的是吕双喜老师,大高个儿,白净而周正的脸上透露着几多英俊与潇洒,留偏分头,经常梳得精光,讲课时语速很快,却谆谆入耳。
英语老师姓刘,叫刘维义,穿着很传统,一顶褪了色的黑毡帽,帽沿己变型下垂,白净的瓜籽脸显示出高雅的气质,他教发音很认真,反复地示范每个音标发音时的口型及舌头的位置,受他的影响,在我离开他十七年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像他当年给我们上课时的样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作示范。
教物理的冯国强老师是后来的,也是个大高个儿,留分头,带着宽大的黑塑框眼镜,课讲得很透彻,讲几句就习惯地用左手的中指向上推一下眼镜框,生怕掉下来跌碎似的。
板书很糟糕,象飞花大草,比天书还难认认。
由于学校地势低洼,水位靠上,随便挖个坑就有清冽的泉水涨满土坑。因此我每个宿舍门前都挖了一个园形土坑,约尺半深,胶泥底,可以自动长水,涮碗洗脸洗衣服全靠它。
校园西边紧靠张场村,砖砌的南北甬道两旁,垂柳依依,显得优雅而宁静。
校园南边紧挨马路,马路就是护城河外边的河堤,顺着河南岸往东走到拐弯处,便是企之亭了,那是为纪念曲周抗日县长郭企之烈士而建的碑亭。
当我笫二次找会计牛朝堂换饭票时,他立刻喊出我的名字来,并且知道我是高二班的,象有特异功能一样,后来听人说,牛会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全校十几个班的学生,只要找他换一次饭票,他就把你的名字记牢了!
真是奇人,当个会计太屈材了!
还有个安老师,教生物,瘦高个儿,虽已鬓发斑白,却精神矍铄,浓密地长眉毛下,一双细长的眼睛略显诡谲。
他讲课既不用普通话,也不全用方言,搀而杂之,既风趣又幽默,常常逗得学生开怀大笑,而他却板着脸怔怔地看大家。如有一次讲到稼接时,他说:稼接须是同类,如把桃树稼接到兔子尾巴上,嗵地一下兔子跑没了,连桃树也带走了-……类似的笑话常常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碰巧的是,这里的食堂管理员叫“天顺“,我们才入校,便喊他田老师,原来他叫赵天顺,并不姓田,便常常弄得他哭笑不得。
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低指标,瓜菜代“,笼上蒸的是土澱粉加黑豆面饼子,锅里熬的是黄豆面加白萝卜稀汤,难得的是后来来了个姓牛的管理员花样百出,顿顿饭不重样,尽管吃不饱,倒也觉得新鲜。
当时还有个挂职的副校长叫吕子亮,是个残废军人,一只胳膊,有次给我们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到动情处,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最后即兴赋诗:八年抗战苦难多,一袖清风一袖血。
……
到了一九六一年,曲周高中班改成了二年制文科,邱县高中班改成二年制理科,据说是国家急需人材,等不及了。
1961年我高中毕业,在当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中,已有半保送性质,除我们班的岳济英,高一班的赵相林,谷熙华考入北京政法学院,王庆元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其余的便都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了。
正是这一代代普普通通,性格不同,风彩各异,学有专攻的老师们,风雨兼程辛苦恣睢,托起一片天,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精英,把人类社会从蒙昧进化到文明,从荒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彩的世界。
我为他们引吭唱赞歌,是为《良师颂》
筚路蓝缕铸国魂,
宵衣旰食用情深。
园丁不辞耕耘苦,
赢得百花满园春。
修箨遍地新篁壮
巨木参天己连蔭。
老夫高唱良师颂 ,
百年难忘哺育恩。地下水水位很浅难忘的岁月一一(六)师恩难忘(续)
|959年深秋的一个上午,云淡风轻,凉风习习。
那天是曲周中学开学的日子。
吃过早饭,我揹上铺盖和换洗衣物,揣好入校通知书,出村东,过马路,经北赵寨村后,一溜村村南大杨树下,过王坟石牌坊,村寨村后,进曲周西关,在曲周东西大街上踽踽而行。不知中学校址在哪里,正想找人询问,恰巧碰上在曲周邮局当邮递员的窦银靑(同学),在他的指引下,我顺北街往北,过益民桥,就看見位于马路北边的校园了。
校园内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搙草,我找到班主任,把行李放到路西最北头的一间宿舍里 ,到食堂管理员那里换了饭票,就跑到操场上去搙草。
那年曲周中学共招了高一,高二两个高中班,此前这里所招的一个高中班和第二年招的两个高中班,都在1957年或58年搬到鸡泽中学去了。
我所在的高二班班主任叫叶宰政,贵州人,个子不高,穿着也不讲究,两条裤褪经常向上免好几下,上衣下摆垂到屁股下边,戴大号的蓝兵帽,遮沿软耳巴几,形象很滑稽,几个捣蛋学生便给他起了个绰号一老卓(滑稽剧大师卓别林的简称)。
叶老师教我们世界史,讲课用贵州话,很难听懂,后来听多了,参照课本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他很少正眼看人,好象懇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对班务很勤勉认真,对学生也关怀备至。
申怀彬老师教我们语文,备课很认真,很仔细,上课时经常讲一句看一下备课本,讲两句瞄一下课本,生怕讲错了会闯祸似的,有一次上公开课,讲到激动处,竟然失声痛哭起来,让听课的老师们忍俊不禁。
教数学的是吕双喜老师,大高个儿,白净而周正的脸上透露着几多英俊与潇洒,留偏分头,经常梳得精光,讲课时语速很快,却谆谆入耳。
英语老师姓刘,叫刘维义,穿着很传统,一顶褪了色的黑毡帽,帽沿己变型下垂,白净的瓜籽脸显示出高雅的气质,他教发音很认真,反复地示范每个音标发音时的口型及舌头的位置,受他的影响,在我离开他十七年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像他当年给我们上课时的样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作示范。
教物理的冯国强老师是后来的,也是个大高个儿,留分头,带着宽大的黑塑框眼镜,课讲得很透彻,讲几句就习惯地用左手的中指向上推一下眼镜框,生怕掉下来跌碎似的。
板书很糟糕,象飞花大草,比天书还难认认。
由于学校地势低洼,水位靠上,随便挖个坑就有清冽的泉水涨满土坑。因此我每个宿舍门前都挖了一个园形土坑,约尺半深,胶泥底,可以自动长水,涮碗洗脸洗衣服全靠它。
校园西边紧靠张场村,砖砌的南北甬道两旁,垂柳依依,显得优雅而宁静。
校园南边紧挨马路,马路就是护城河外边的河堤,顺着河南岸往东走到拐弯处,便是企之亭了,那是为纪念曲周抗日县长郭企之烈士而建的碑亭。
当我笫二次找会计牛朝堂换饭票时,他立刻喊出我的名字来,并且知道我是高二班的,象有特异功能一样,后来听人说,牛会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全校十几个班的学生,只要找他换一次饭票,他就把你的名字记牢了!
真是奇人,当个会计太屈材了!
还有个安老师,教生物,瘦高个儿,虽已鬓发斑白,却精神矍铄,浓密地长眉毛下,一双细长的眼睛略显诡谲。
他讲课既不用普通话,也不全用方言,搀而杂之,既风趣又幽默,常常逗得学生开怀大笑,而他却板着脸怔怔地看大家。如有一次讲到稼接时,他说:稼接须是同类,如把桃树稼接到兔子尾巴上,嗵地一下兔子跑没了,连桃树也带走了-……类似的笑话常常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碰巧的是,这里的食堂管理员叫“天顺“,我们才入校,便喊他田老师,原来他叫赵天顺,并不姓田,便常常弄得他哭笑不得。
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低指标,瓜菜代“,笼上蒸的是土澱粉加黑豆面饼子,锅里熬的是黄豆面加白萝卜稀汤,难得的是后来来了个姓牛的管理员花样百出,顿顿饭不重样,尽管吃不饱,倒也觉得新鲜。
当时还有个挂职的副校长叫吕子亮,是个残废军人,一只胳膊,有次给我们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到动情处,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最后即兴赋诗:八年抗战苦难多,一袖清风一袖血。
……
到了一九六一年,曲周高中班改成了二年制文科,邱县高中班改成二年制理科,据说是国家急需人材,等不及了。
1961年我高中毕业,在当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中,已有半保送性质,除我们班的岳济英,高一班的赵相林,谷熙华考入北京政法学院,王庆元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其余的便都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了。
正是这一代代普普通通,性格不同,风彩各异,学有专攻的老师们,风雨兼程辛苦恣睢,托起一片天,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精英,把人类社会从蒙昧进化到文明,从荒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彩的世界。
我为他们引吭唱赞歌,是为《良师颂》
筚路蓝缕铸国魂,
宵衣旰食用情深。
园丁不辞耕耘苦,
赢得百花满园春。
修箨遍地新篁壮
巨木参天己连蔭。
老夫高唱良师颂 ,
百年难忘哺育恩。
2020年7月|0日于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