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武器包括哪些?
影响力武器包括:互惠,承诺与一致性,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性。每一原则均能使人产生出不同的自动、无意识的顺从(即一种不先思考就答应的意愿)。我觉得书中介绍得最好的是前两个,而且这两个细思极恐,因为正是利用了中国社会弘扬的传统道德,让许多人既不想被该武器牵绊,但又受制于人情社会无可奈何。
影响力武器二: 互惠原理
心理基础:负债感、知恩图报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对此不理不睬。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谋取利益了。
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比如赠送免费样品。免费样品的妙处在于,他也是一份礼物,表面上是让消费者晓得产品,暗中却把礼物天然具备的亏欠感给释放了出来。
互惠原理也适用讨厌的对象。
亏欠感还会凌驾于好感之上,不管原先有没有好感,只要亏欠了对方,都会觉得有义务报答他。而且越是讨厌,你可能越不想亏欠对方。
法国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在描述人类文化围绕赠礼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压力时说: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
那些把商品或物件当做礼物赠送的人,而不当成商品贩卖,对组织来说是很有好处的:社会上有着强大的文化压力,要你收到礼物后还礼,哪怕这份礼物你不想要;可社会上没有压力要强迫人购买不想要的商品。你需要购买,但是我给了你礼物,你总要还礼吧?
因此,互惠原理也适用强加的恩惠。
我们滋生的亏欠感,不一定来自我们主动请人家帮忙。根据互惠原理,其他人,不管多奇怪、讨厌、不受欢迎,只要先给了我们点小恩小惠,就能提高送照着其要求做的概论。该原理还有另一个方面,它允许这种情况: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书中举例,寄出一封请求捐款的信,如果附上一份小礼物,尽管并不是收信者提出的,成功率仍能翻一倍。
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
为了卸下亏欠的心理包袱,也为了避免社会的压力,足以让人打着互惠的旗号,给出去的比自己获得的还多。
有趣的是,跨文化研究表明,要是有人反向破坏互惠原理,施与恩惠,却不让接受的人有机会回报,也是不受人喜欢的。
互惠式让步
用互惠原理使他人依请求行事,除了先给恩惠再索要回报,还能通过先让步,以求对方也让步达成,就是行为上的互惠。因此互惠的载体也可以扩大为“善意”,对方先表达了善意,那你也有表达善意的义务。一般叫做“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具体这样使用:
你想让我答应你的请求,为了提高答应的概率,你可以先提出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保准会拒绝,等我真的拒绝了,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倘若你设置得巧妙,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请求看成一种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也应该让步,于是顺从了第二个,也是真正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提出要求的人退而求其次的“较小要求”一定是一项真正够小的要求吗?经过试验发现,第二项不要求有多小,只要比第一项小一点就行。
虽然看起来最初的请求越大,这套做法就越好,因此让人产生错觉的空间较多,当最初的请求如果极端到了不合情理的地步,便会事与愿违,提出请求的一方会被认为是缺乏诚意。对方并不觉得从完全不切实际的立场后退是真正的让步,因此不会回应他。
举例:节目制作人在审查剧本时,加上一些准会砍掉的台词,以此保护真正想保留的台词。这同买车时,先推销车再推销配件一样,用到了知觉对比原理。互惠原理和知觉对比原理结合,能令人产生一种强大力量;尼克松水门事件——为了提高胜率,尼克松代表的利益集团让戈登.利迪提出方案,此人最终提出找人偷偷溜进水门大厦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如此蹩脚的方案却最终通过,原因在于利迪此前提出了两个更极端的方案,后面那个方案跟前面那个比起来好多了。
总结:俗话说得好,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很多时候别人帮你一件事,就埋下了你报恩的种子,甚至你自己都没察觉。因此必须区分真正的好意与另有所图的好意,如果察觉到对方属于后者,那你也就不用跟他礼尚往来,不过这很有难度,毕竟你已经对他产生了亏欠感。另一方面,互惠式让步对谈判很有启发,我们可以通过操纵让步程度来取得想要的成果,但也要注意别掉入别人的互惠式让步陷阱,不能因为对方多次让步所以你也选择妥协(不过这需承受较大压力),可以考虑让没有看见过前面几次让步的第三方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