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72篇《王风 采葛》
【原文阅读】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译文参考】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字词注释】
(1)采:采集。
(2)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3)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4)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5)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6)岁:年。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热恋中,感觉似乎时光总是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和体会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来代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
男子思念自己的情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月、年)。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直露地表白思念的情绪流传千古,后人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
【《采葛》学习的反思探讨】
一日不见,怕的是什么
毛亨和毛苌是这样解释这句诗的:“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就是说,做臣子的一天见不到君王,就担心小人诽谤,失了君王的信任。这样的解释有点意思。
古代官场有句俗话,叫“一日不朝,其间容刀”。政治舞台上充满翻云覆雨的变化,经常在皇帝面前露露脸,容易培养感情。可一旦离开朝廷,君恩疏远,小人的谗言就像刀子,很可能令你遭遇灭顶之灾。
史书中记录一件小事儿。南宋宰相秦桧被宋高宗免了职,有天晚上他和朋友在一块儿聊天,朋友就说到一个官员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结果恨他的人天天在皇帝面前说坏话,时间一长,皇帝真的把他给“办”了。秦桧一听,先是一声不吭,接着对朋友千恩万谢。朋友糊涂了,秦桧说:多谢你提醒啊,我现在才明白这当大官儿的人是不能随随便便离开工作岗位的。后来他便想尽法子官复原职。
所以,古代当官的不肯下岗,未必是贪图利禄,而是怕去后会遭不测,不仅奸臣怕,忠臣也怕。岳飞、袁崇焕都是在远离皇帝之后遭遇不测的。今天某些官员抵触退休,多半是畏惧“人走茶凉”的失落感和现实利益的损失。而在生死去留全由一人说了算的封建时代,官员们怕的更是脑袋掉地。
两位毛公的解释或许曲解了《诗经》的原意,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错。不只君臣,就算是情侣夫妇、友人知己,如果山遥水远,缺乏交流,也难免产生隔阂。对于古时女子来说,离别对于她们而言不全是相思,可能还有担心,担忧丈夫变心,遭受被抛弃的命运。在这样的忧惧里,时光自然更加难熬。
臣子畏惧“谗言”,女子畏惧“变心”。一日三秋,这句看似痴情的话里包含的也可能并不是只有单纯的思念。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西周的封建制:家国天下的封建大一统
过去的历史课习惯把鸦片战争之前的古代历史叫作封建社会,从学术角度来说,这其实不准确。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在中国只有西周出现过。《左传》里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把亲信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来保证周王室的权威。这种封土建邦、分封割据的状态就叫封建。
西周的封建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造就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有人会问,不是说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吗,为什么西周是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呢?这里说的大一统是广义的,如果从国家整合的角度讲,那西周可以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因为在它之前,夏商两朝的政治结构是上下脱节的,上面是一个部落酋长式的君主,下面是互不相干的城市,一盘散沙。到了西周,周天子靠封建制把整个国家整合起来了。
西周封建大一统的核心就四个字:家国天下。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血缘的、地方的、社会的、宗教的、政治的。什么样的共同体最稳定?除了宗教之外,大概就是血缘了。西周的封建制最有创意的,就是把政治共同体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天子、诸侯跟卿大夫,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就像一个大家庭。周天子在西周社会具有双重身份,从宗法制的角度讲,他是族长;从国家层面讲,他又是天下共主。家族统治与君权统治是一体的。
但是,周天子并不是独裁者,只能说是仲裁者。周天子在中央的权力更多是象征性的。地方上的诸侯和基层的卿大夫有时候权力非常大,大到对自己的封地有独立的自主权,不受天子的支配。说白了,西周的封建制,骨子里就是地方自治。这跟现代国家的联邦制度能接得上轨。
西周的封建大一统,给后人留下了两个重要的政治遗产。
第一个是家国一体。我们跟西方的古罗马法来比较一下。在古罗马法里,国与家有明确的法律界限。公法处理国家的公共事务,私法处理家庭的私人事务。而西周的制度,家和国没有明确的界限,国就是大家,家就是小国。
第二个就是伦理政治。在古罗马法里,公是公,私是私,但是在西周,公与私之间、政治与伦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暧昧。这种政治可以说是一种“私性政治”。国就是家,国家的公共事务也被看成是一家一姓的私人事务。一切都被私人化、相对化了。君与臣、官与民、民与民都是具体的伦理关系,缺少刚性的契约规范。
西周维持了275年,也算一个长命的王朝,但到了周平王迁都洛阳,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年代,封建制度却维持不了了。为什么呢?
因为西周的封建大一统是靠血缘维持。西周天子的家族统治本来和君权统治是一体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稀释了,天子作为家族族长的权力就不稳固了。这等于说,君权控制不住诸侯,血缘关系罩不住地缘关系了。这就出现了春秋争霸。诸侯不听天子的,连有实力的卿大夫都想当国君。之前提到的三家分晋就是如此。
接连500多年的乱世之后,想要再次实现大一统,就需要换一种方式。这才出现了历史学家说的“周秦之变”。当时有不少思想家,纷纷建议君主改革,采用新制度来管理国家。要知道,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说,变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一个个封建的土围子,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权力一竿子插到底,有效动员基层社会,重新实现统一。
这些提倡改革的就是法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郡县制取代封建制,就是法家思想的实践。周秦之变以后,基层行政组织取代了宗族组织,官僚制渐取代了家族世官制度。有一个说法叫做,两千年来皆秦制也。秦制就是郡县制,建立以后,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
以前我们学的中学历史,都把周秦之变,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看作是历史的进步,权力集中在中央,总比权力分散、各自为政好嘛。的确,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帝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有利于天下统一,否则中国早就大卸八块,像欧洲那样都是独立的小国了。不过,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最难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郡县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一样没有解决这个难题。
可见,封建不完全是我们过去理解的那么负面,那么落后。西周的封建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造就了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实现了封建大一统。周秦之变,郡县制代替了封建制,建立了新的大一统,这是郡县制大一统。
新的制度虽然有效地把权力集中到了中央,集中力量好办事,但也带来了新的弊端。天下整齐划一,地方就死气沉沉了。于是,明清的士大夫就开始怀念封建制的好处了。封建制跟现代的联邦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现代的观念和制度,都能从中国的传统中找到对应的资源。
参考资料
许纪霖:《中国文化30讲》,得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