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个问题:读过的书总感觉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尤其是对那些渴望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这些人往往如饥似渴地扑向书本,想要榨干其中的每一滴精华,但结果常常败兴而归,觉得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问题可能是,并非没有得到东西,而是得到的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多。我也一直有这个问题,直到最近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并将其中的方法加以实践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阅读太欠缺方法了。也是这本书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为,要将读过的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三个要点:阅读、做笔记、做评论。我们逐一来谈。
思考是阅读的灵魂
当然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做任何事情,思考都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学习来说尤其如此。阅读不应该是被动接收的,而是要主动和作者互动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举了个例子说,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就像是棒球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不同的投球手投出来的球是不一样的,有的很容易被接住,有的则很难被接住。好的作者就像好的投球手一样,能够投出易于被接住的球;不好的作家就像不好的投球手那样,投出来的球很难被接住。但不论哪一种球,接球手并不是呆呆地站在那儿等球的到来,而是要根据球的速度、线路来判断如何去接住。对读者而言也是如此,要根据作者表达方式、思想观点、写作技巧的不同来调整自己的阅读,从而做到主动阅读。主动阅读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勤思考。因为每个读者背景的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四个问题来帮助我们思考:
1. 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也就是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发展主题的,主题下有哪些关键议题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也就是作者如何论述主题和关键议题的,他的细节的想法、声明和论点
3. 这本书有没有道理?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 这本书和你自己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贯穿于整个阅读的进程中帮助我们思考。当阅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只有当读者能够回答这四个问题时才算真正理解了这本书。
做笔记的方法
我认为笔记应该分成两类,一是整理性笔记,二是评论性笔记。整理性笔记是关于书本内容的,不掺杂读者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类笔记对应的是要回答上面提到的前两个问题。评论性笔记则更多的是读者的思考分析和批评。这类笔记对应的是上面提到的第三和第四个问题。
先说整理性笔记。对于所有的书籍,在做整理性笔记的时候,都要求读者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能够列出整本书的架构。全书分成了几个大的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谈了那些问题,每个问题又分成几个方面来谈的。读者要能以此列出一本书的架构,越细越好。这不是说照着目录写一遍就可以的,因为有些问题在书中是分成好几个章节来谈的,而有的章节会涉及不止一个问题。所以读者要根据自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来列出架构。其实,列出这个架构不是主要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回答“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这个问题。当我们回顾整本书的时候,这个架构能够帮助我们顺着自己列出的逻辑顺序来厘清全书的内容。当然,有些书是不适合列出这样的架构的,比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能够回答“这本书谈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就足够了。每个人记笔记的具体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但只要能够列出架构,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对于一般的书,读者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差不多也能够回答第二个,也就是“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这个问题。当读者回顾自己列出的架构时,书中的内容和作者的论述方法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在眼前。但是对于那些超出读者水平的书,仅仅列出框架还不足以分析作者的论述。这就要求我们做笔记的时候要记录一些重要的概念,以及作者论述的方法和观点。最好是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的论述,而不是照原文摘抄。因为,如果你无法复述一个观点,意味着你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观点。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来记笔记。这些笔记要和前面的书本架构结合起来。这样当我们回顾整本书的内容时不仅能够知道作者谈了些什么,还能知道他是怎么谈的。
一定要做评论
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对书本就已经有了完整的理解,也可以说将书中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了。但这样的转化还是不彻底的,我们只是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观点,但是如何将这些观点跟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才是促成更高层次转化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评论,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类,评论性笔记。这类笔记也是分成两部分的,一是回答“这本书的内容有道理吗?是部分有道理还是全部有道理?”这个涉及地其实还是书本本身的内容,站在书本的角度,结合你自己的认识对其作出评判。这类在阅读的进程中就可以进行,比如在书页的空白出写出自己的评论。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你写了多少这样的评论,在读完全书之后,还是要写一篇整体性的,关于书本内容是否有道理的评论。因为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你的观点可能会改变,可能会想修改自己之前的评论。
此外你还要写另外一篇评论性笔记,这个笔记要回答的问题是“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书本中的内容,要思考哪些内容是对你有用的,哪些内容是虽然有道理但是对你来说并没有用的;哪些内容是你感触特别深的,哪些内容是你之前已经有模糊的概念但一直无法清楚阐释的,等等。阅读只有进行到这一步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
书籍的分层
对于大部分的书籍而言,至此读者就算是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并且将书中的内容为我所用了。但是,为了更好的通过阅读来成长,我们还需要强调一点:书籍是分层次的。有些书是根本不值得一读的,比如一些三流的小说、一些靠强词夺理来吸引眼球的论文。当然,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区分并远离这类书籍是最基本的要求。还有些书,本身写的很好,但是因为阅读者本身已经超越了书本身的水平,这类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比如小时候读的一些童话,在那个年纪,它们帮助我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理解力,但是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这些书已经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了,当然也就没有多少能够转化的东西了。此外还有一些书,远远超出了读者的水平,这类书在目前这个阶段对这些读者而言,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因为根本读不懂。对一个读者来说,最好的书应当是刚刚超过他理解力的。这样的书既能提高自己,又不至于因为太难懂而让人一头雾水。读这类书可以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直到最后去读哪些曾经读不懂的书。
所以在阅读之前应该先将要读的书分层,有些书是粗略浏览一遍就可以的,有些书需要仔细阅读一遍,有很少的书需要仔细阅读很多遍。对于那些高出读者水平很多层次的书,即使按照我们说的方法读完一遍之后,可能还是没法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随着读者阅历和见识的增长也会对其有不同的认识,所以这样的书是要结结实实读上好几遍的。好在,在人类历史上,值得这样读很多遍的书也没有很多,只要肯静下心来读,就一定会不断成长。以前看到过一句话“我们的尝试应该大于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长。读书也是如此。
另外两个值得一提的观点
在此我还想谈一个观点,书要读的少但读的好。认认真真读一本好书,比囫囵吞枣般读十本好书的效果是要好很多的。因为读书说到底其实是为了增进理解力,提高思考的能力和水平的。而追求速度的阅读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尤其对一些读起来有难度的书而言更是如此。
最后再谈论一个技术性的观点。要更好的将书中的东西为我所用的话,读者还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在读书时,将所读的书籍分类,填充到这个框架之中。这样读书才会有杂而不乱的感觉。同时,每看到一本书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读过的类似的书籍或者观点,然后将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加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以上所谈的观点基本上都来自《如何阅读一本书》这部作品,并结合了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如果读者想要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的话,建议去读一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