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的理解,你之所以买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你想成为经济学家,而是想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想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想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想颠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和思维定式,想对这个由少量陌生人紧密连接而成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人类面临的四大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好多人,甚至那些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也只记得一些技术上的东西,而没有掌握经济学的精髓。就像一个人背诵了好多乐谱,却从没听过音乐一样。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
只要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如果人力资本会受到随意的破坏,人们就不会有积极性去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源,懒惰和无知就会成为世界的常态。
让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
因为有效,所以公平。
破窗理论的故事:顽童打破玻璃——主人去买玻璃——工人生产玻璃有钱了去买面包——面包工人有钱人去买衣服,故:有破坏才有进步,多难可以兴邦,破坏本身就是好的。(避免了空难的国家岂不是吃亏了?)
破窗理论变种:
一、国家发展:德国因为“二战”、日本因为吃了原子弹才发展那么快。
二、工人就业:老人不退休、机器太好,导致年轻人没工作。
三、节省物资:用塑料袋包装造成浪费(看不见的:不用塑料包装袋包装食物,食物容易坏)
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
并不是说看不见的都比看得见的重要。
以前很多学问研究的是“事与愿符”的规律,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的结果。
坏事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与否无关。(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就能生存,适者才能生存。)
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在社会上是不会受到尊重的。
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减弱。
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斯密(市场经济之父)的建议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伦纳德·里德《我,铅笔的故事》
铅笔的原料非常复杂:雪松木做的笔杆,笔杆上的油漆有6层,油漆中含有硝酸纤维和合成树脂等;笔芯里除了石墨,还有黏土和滑石粉;笔帽上的金属圈,据说是黄铜做的;里面的橡皮是红色的,而红色的颜料据说是硫化镉。
笔芯的生产:将三石墨与黏土按比例配好——混匀——压制成型——加热干燥、高温焙烧——浸油。
一支铅笔,将成千上万的人连接在一起。
有力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含义。
世界银行并不是银行,而是国际扶贫机构,其宗旨是给世界上的贫穷国家提供援助,帮助那里的人民脱贫致富。
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行效:缺乏反馈机制、委托代理问题(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所托非人问题、养懒汉效应(造成依赖和惰性)。
一些富人设立巨额奖学金,给考上美国名校的孩子作学费,就更像是投资,而非行善。
经济学这栋大厦,应该建立在“稀缺”的基础上才最稳固。
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
土地虽然多,但地理位置是稀缺的。
信任也是稀缺的。
稀缺的原因;我们想要的别人也想要;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真有不必要的需求吗?没有!(人的需求永无止境,稀缺就永远存在)。
稀缺、选择、区别对待、歧视这四个概念,其实是一体的。
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不准明晃晃亏待白人,就只能静悄悄地照顾黑人。
歧视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出代价。
歧视的起源有二:第一是偏好;第二是信息不对称。
错误的歧视,有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最初拒绝投资马云)。
当我们不需要付出代价时,就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我们要付出很高代价时,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并不是人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人们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当中慢慢习得的。
东南亚华人的歧视故事:把人分成七等,做生意的时候,针对不同等级有不一样的条款,货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样。
歧视有时候也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在现实中歧视往往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也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市场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