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个年纪谈生死似乎早了些,可是谁又说得清楚应何时去正视?其实这是一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影随形的命题,很多人总是在枯败中瞥见死亡的影子,而我总是在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到生与死的话题。人之所以畏惧死亡,除了自然属性之外,更多的还是对美好的不舍和光明的眷恋。
这几天总能看到悼念海子的新闻,一个诗人的死去,沸沸扬扬吵了几十年,除了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民似乎更愿意谈论海子卧轨背后的谜团,可悲的海子!这样的死亡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对于我而言真实的体验到生的力量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上帝还是眷恋人类的,用生命这种热烈而奔放的形式诠释希望,每天孩子在家里质朴笑声就是生的喜悦,我现在慢慢体会到老人为什么都急于想要看到第三代,除了子孙的延绵,更多的是为了扫去死神的阴影吧!
“人生到处知何以,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我最喜欢的关于生死的诗,苏轼还是很牛的,但是这样“只留淡痕在人间”的生死哲学,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对于死亡而言,生的痕迹是深刻的,死亡的悲伤虽刻骨,但总是慢慢在消散,浓与淡的对比,深与浅的差别也是人们眷生恶死的缘由吧!
所以这就谈到该怎么活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辈子也是一种成功,而能这样成功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很多人更喜欢“宿醉”式的生活,用华丽、绚烂的经历装点一生,这样的人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是不幸的,就像宿醉后的反噬一样。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歌手、演员都会得抑郁症,曾经有人采访王力宏最害怕什么,他说最怕演唱会过后的宁静,一个人回到酒店,几万观众早已散去,前呼后拥的工作人员也各自休息,只有他一人留在空荡的房间里独自面对这天壤之别,所以“静以修身”的哲言其实也是面对死亡的方式。
不过想拥有一个既不留遗憾又能秉持内心平静的人生还是太难,“王石的退去、马云的甩手、比尔盖茨的一心慈善、李连杰的醉心佛教”又何尝不是临近暮年的一种退隐呢!
又回到我们普通人身上,功成身退对我们而言还是太过奢侈,普通人的一辈子不过是出过几次风头,养好一个家而已,最大的荣耀就是父母家人,亲戚朋友的认可,那我们如何面对生死呢?其实也简单,你看春光灿烂时那些展开的花朵儿吗?他们的花期有的是一天,有的只有几个小时就凋落了,这也是他们生命的全过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短暂的不能再短暂,所以普通人放开自我,洒脱生活最重要,为了别人口中的得失迷失了自我,最悲伤不过了。
其实这也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生活的路既短也长,生命的意义既深也浅,当我下一次再谈及生死的时候,希望窗外依旧是鸟语花样,繁花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