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的时候,意识很清醒,虽然躺在病床上,几乎不能动,但我还是跟家人要了手机,发了两天以来的第一条消息:擦,刚和死神握了个手。说明大脑能用,手脚还能动,记忆还在。
医生说,我能活过来的概率只有30%,又说,我的身体指标与身体状态严重不符,有些指标已经爆表,而我的状态看上去还是那么好。
主任医师来查房时,问我情况,我说还一错,他就冲我笑笑。有时候觉得闷了,还能和值班医生和护士聊会天,也只有以这种方式来打发漫长的无聊。
ICU病房里出奇地安静,因为大部分病人都处于深度昏迷之中,只有仪器的滴滴声,刚刚醒过来的我能够干什么呢?什么都干不了。
身上连接着各种监控身体的终端,脖子上打着留置针,鼻子里吸着氧气,翻个身都很困难,只有眼睛能自由地活动。
于是,第二天,我让家人给我带了三本书。
一本老子《道德经》,一本林语堂《人生的盛宴》,一本苏子瞻的《苏轼集》。《道德经》用于养心,反正已经躺在这里了,即来之则安之,去除心里的急躁,无为是为了有所为。
读《人生的盛宴》后才明白,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活,人生本就是一场华丽的盛宴,有艰辛,但更应当有收获;有苦楚,但更应当有快乐;有无奈,但更应当有顺遂,不是吗?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大家。每年总要驱车几次到眉山,游览一下三苏祠。穿梭亭台楼阁间,漫步草木郁葱处,总使人心旷神怡,一方山水育一方人,正是眉山的神韵养育出可婉约、可豪放、可雄浑、可细腻的苏子,自唐宋以降,就诗文而言,无人能出其右,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名义上排名第一是他老爹)。
尽管苏轼在政治上不得志,变法派容不下他,守旧派排斥他,接连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但对他没有任何影响,“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这样也好,良夜与客畅饮,赏景又赏月,夫复何求?!
由于几个指标降不下来,接下来的几天需要做透析,每次都是将近十二小时以上,一想到那要等那个时针转一圈,心里顿时有无数只小绵羊奔腾而过。平时上班坐八小时都感觉很累,而这次,别说侧身,就连大腿稍微动一动,旁边的仪器就会“嘀滴滴”地大叫,后来也就麻木了,也更加不敢动了。
可是有了书,时间过得快了很多,手捧一书,身体虽然躺在那里,但思绪已经飞越院墙,飞向天际,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那片羽毛。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可能我是在ICU看书的头一人。后来,看到我在看书,给我做透析的小姐姐也拿来了自己的考试书,认真地看了起来,原来不只有快乐会传染,看书也是会传染的。
ICU里的病人,都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亲眼见我左边病床的被推走,拔掉管子后,她的身命就定格在了九点。右边的在我转普通病房时还一直昏迷未醒,而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有人说,人应该去三个地方看看,分别是医院、墓地、寺庙,这样,才能去除身心的烦恼和抱怨,更深刻地理解人生。
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住过院,好像连点滴都没有打过,这次算是深度体验了一把,对我的思想、习惯和价值观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前读完一本书,如果有一些感悟和收获,可能就是随手记录下来,不会去整理,能分享出来的也是少数。现在我觉得更应当分享出来,分享的内容不一定要高大上,也不一定是纯干货,自己平时的一点感想,上课学到的一些知识,和他人聊天的趣味,甚至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是很好的内容和题材。
我写的就是我所学的,我平时所思所想,也是我所做的,更是自己的整个成长历程。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大家最在乎的“有用”、“没用”,其实,有用没用,往往因人而异,西谚有云:一个的人美味,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在你看来毫无用处的文章,可能只是你还没有遇到同样的问题,或是你的认知还没有达到,即使遇到了,也是墨守成规,或者视而不见。
阅读一本书,掌握一门知识,提升一项技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享,分享能帮助更多的人。
写文章、做演讲是分享的最佳方式。
文章写出来后就在那里了,谁想读,随时可以读,别人遇到某问题,问你该怎么办?你让他直接读你的文章,一个新问题,你把他提炼出来,整理成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这难道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
做演讲能面对面的交互,不要小看这类方法,TED的演讲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克林顿立志当美国总统,也是缘于肯尼迪的一次会面。
既然已经开始,剩下的就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