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鼓起勇气上台的不是演讲,不是展示,更不是销售,这和我的认知体系有关。尽管我认为培训机构的老师确实也做销售,但前提是,教师在分享一种价值。分享价值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奉献,它可以产生由内而外的快乐。
我们是因为价值才得到尊重,并且得到合理回馈。所以,我并不认同教师是一个纯粹的销售员。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个简单自我介绍,我叫xxx,05年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大家都叫汉大,因为汉中的空气潮湿,一到夏天,衣服从来没有干过。现在改了洋气的名字,叫陕西理工大学。大家大慨可以推测我的年龄。我应该是整个特训营里年龄最大的老师,以后请叫我老老师!我学的是中文专业。当然,听过前面介绍的人可能知道我现在的身份,校区的初中英语老师。
一个学中文的怎么跑来教英语呢,其实,这已经我第三次选专业了,这是企业令我欣赏的地方,也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关于选择!
请在座的各位思考两个问题,选择没有对错,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们平时都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做选择?是感觉,是兴趣,是随机的,还是依靠别人?在故事结尾我会分享自己的标准。
选择就是投资,每个人用一生在做选择,做投资。投资学上有三种哲学,价值投资,分散投资,短线交易。
人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引路。我不是名师,只能以自我牺牲的精神给大家排雷!因为我就是一个完美的负面典型!
当初我应聘到公司的是班主任岗位,而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好老师。于是考核后,以初中语文老师的身份进了特训营。熟悉了教育市场行情以后,作为一个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毅然选择教高中英语,原因很简单,希望多攒一包奶粉钱。在特训营做了两次周测竟然没有通过,领导找我谈话,建议先在初中部试试,领导真是给我台阶下。于是有了今天的身份。
大家可能听过企培课中李鑫老师讲过的一节课,题目是"用十年时间坚持做一件事",这个话题当时给我的震撼很大。
当我回想过去的选择,竟然也可以几个词做总结。
在毕业以前,我的人生选择用一个词就概括了,学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学知识。
时间倒流回2005的七月,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个身穿白色衬衣的稚嫩大学生,空荡荡的后背在太阳下渗出大块的汗渍,手里拉着一个褪色的旅行箱,塔上了由汉中发往广州的绿皮火车。一个月后,他进入深圳一所民办学校教高中语文,不到一年,他就受不了学校里的条条框框,一眼终老的老教师生活,最重要的是教师是一个离钱很远的行业。
于是转行做销售,当时行业内的说法是销售员是真正凭能力吃饭的职业,没有你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
三年以后,我成功出师,从销售员华丽转身为老板。尽管是只有一个员工的老板,就我自己。
他从实体零售起步,最疯狂的时候做过六家店。员工几十上百人。涉及通讯,餐饮,培训。由于能力不配自己的野心,加上互联网对线下的冲击叠加了中国经济转型,店面逐渐萎缩,最惨的一次亏掉一套房子,最终在18年我决意关掉所有店面。
从25岁到35岁,总结自己只做了一件事,赚钱。这期间,尽管有兴趣和爱好,但是并没有把任何一种兴趣作为专业能力来培养。
从35岁以后,他给自己选了三个技能,写作,投资和英语,写作是从16年坚持到今天,几乎每天更新,大概写了将近一百万字。去年考过了证券从业资格证,又由于投资数字货币,开始学英语,并准备学编程。
后来,他认为这些积累型技能在短期内无法满足自己生存所需,于是下决心选择一条终生职业。反复思考以后,决定从事教育行业,在今年4月1日走进了教师特训营。
这是一个在西方非常吉祥的日子,他又一次回到了起点,回归到十四年前自己鄙视的教师职业。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谁在和自己开玩笑。这是市场的选择,技能的选择。再说,一个干销售的出来做教育,并不认为有什么劣势。
他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个人的选择标准: 市场为先,兴趣转化,终生学习,技能轮动。
解释出来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做自己擅长的工作,要做出结果。把兴趣转化为技能,通过学习新技能,拓宽自己的能力圈。根据市场需求,来优化和动态匹配自己的技能工具箱。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接一张什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