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尤其是新手妈妈,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陪伴孩子,包括我自己,也不例外,基本是一天24小时都在孩子身边。到了周末,很多爸爸也放下手头的工作,加入到陪伴孩子的行列。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的父母对于孩子往往是很用心,也确实有时间的投入。但是,我们陪伴的质量怎么样呢?如何做到高效的陪伴呢?这是本文希望探讨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陪伴孩子的质量怎么样?高质量的陪伴有哪些标准?
这是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就如我刚成为妈妈的第1年,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只是知道要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具体怎么看我自己的陪伴行为,我是一无所知的。陪伴孩子走过两年的时间,通过一些阅读和实践,我摸索着一些心得,希望和大家分享。
作为妈妈,首先要搞清楚陪伴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关于我们为什么要陪伴孩子的思考。思考清楚这一个问题,再结合孩子的表现,其实很容易回答“我陪伴孩子的质量怎么样”以及“自己是否做到高效陪伴”。
为什么需要父母,尤其是妈妈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无法被保姆或老人所代替?这个是主要是跟孩子的需求有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的陪伴就是满足孩子的各种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帮助孩子走向独立自主。这也是我们陪伴的终极意义。接下来,我会在和他人陪伴对比中去说明为什么有些环节非父母不可,而他人无法替代。
首先,陪伴是为了满足孩子基本生存需求。也就是解决孩子日常的吃喝拉撒的事情。这是最基础的陪伴。
能否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让孩子的吃喝拉撒需求得到满足,这是照顾的工作,只有身体健康、吃得好、睡得好、大小便正常,孩子才能精力去发展其他的能力。所以,这是最基础的陪伴,也是高效陪伴的基础。
当然,这种陪伴,除了还在哺乳期的小婴儿以外,其他的可以由老人或者是保姆去代替。为什么小婴儿不可以呢?主要是基于心理安全感。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吃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也是在建立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这个最熟悉的人就是妈妈,毕竟有着怀胎10月的羁绊在那里。这一点就有点像我们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忐忑不安,听不懂那国的语言,对于那个国家一无所知,一片懵懂,那个领着你过来的人可能成为你在这个国家的安全感一样。所以,对于哺乳期的婴幼儿来说,妈妈是最好的陪伴人选。
而对于那些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有老人或保姆的帮忙,对于妈妈而言,则会极大减轻妈妈的照顾压力,让妈妈有更好的精力去帮助孩子在其他层面的成长及发展。这个跟老人或保姆的特点有关系。一般来说,现在的保姆年龄比较偏大,他们和老人一样,很多都是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品尝过饥饿的味道,所以他们很关注孩子的吃饭等生存性问题。在他们的养育观念里头,孩子吃喝拉撒的需求是头等大事,所以,关于孩子的基本需求,老人或保姆基本上都能够做好。但如果要交给他们去做,孩子的父母可能需要多一点包容,因为他们的方法很可能会和你的不一样。要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做这件事,哪怕你认为是不好的方法。
再次,陪伴是为了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关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进而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全的心理能力。
除了生理性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还有心理层面的需求。马来西亚的儿童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基于2000多个儿童及青少年的咨询辅导提出了心理营养这个概念。关于这个概念,本人理解为心理需求,类似于食物营养,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发展自己。如果缺失,会带来某些不良结果。在其著作《心理营养》中,林文采博士提到,孩子有五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及营养:
(1)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接纳是指爱孩子,没有任何条件。这种爱,不会因为孩子不乖,不会因为孩子长大是否孝顺自己,而有所改变。
高质量的陪伴一定伴随着无条件的接纳。陪伴孩子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在传递有条件的接纳,尤其是玩笑话,因为孩子很多时候不会区分。我记得我自己小时,我的父母有时候就会开玩笑说“我那么辛苦供你读书,你长大了就一定要帮妈妈供小弟弟读书/做一个大房子供妈妈住”。这可能是我妈的无心之语。但是因为她平时一生气就经常骂我是讨债鬼,所以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让从初中开始的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还债给我的父母。我用听话/乖乖帮父母做事换取他们对我幼年的照顾,以后等他们老人就用照顾汇报他们。所以,从我体验里,我将这个世界所有的关系界定为交换关系。而这一点也极大的影响了我日后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让成年的我花了很多的力气才调整回来。所以,父母,尤其是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带有条件,以及是否准确传达这样无条件的接纳。
(2)此时此刻,孩子你最重要。这句话是指你和孩子相处的当下有没有把你的心放下孩子身上。从现实的环境来看,尤其是手机等电子产品霸道横行的时代,很多父母都是没有做好的。很多人是假装式陪伴,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和孩子在一起,但心思飞去了手机里。所以,我们会听到一首诗“妈妈说我是她最爱的宝宝/可是她还有手机宝宝/她更爱她的手机宝宝……”
高质量陪伴,一定是全身心花在孩子身上,以孩子当下的需求为基本,和孩子能够进行情感联结。比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知道孩子何时要和你一起玩,什么时候要让孩子独自玩,什么时候要干预他和小朋友的打架,什么时候让他自己处理……这对于新手妈妈来说,似乎很困难。但本质的原则很简单:视乎孩子的需求。这个就要考验妈妈的观察能力和对孩子特点的了解,而这一切最后还是归功于妈妈和孩子相处时候是否把心放在他的身上。只要把心思当在他身上,细心留意孩子的反应,自然会知道如何处理及如何做反应。
(3)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对自己的信任,坚信自己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能够去应付。有安全感的孩子也往往会有自信心,但安全感是基础。安全感往往来源于孩子身边的关系是否和谐,包括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父母关系是孩子的天,孩子浸润在内的环境,给予孩子滋养。而亲子关系则很看中父母是否有效传达了对孩子的爱。很多人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通常是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但孩子看不到这个和好的过程。所以,当父母已经和好,孩子孩子纠结“是不是因为我才让爸爸妈妈吵架的?”孩子很认真,所以,如果能够控制,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如果忍不住要吵,也要和孩子说清楚:“爸爸妈妈遇到问题用吵架的方式解决,这个跟你没有关系。是爸爸妈妈自己的问题。”高质量的陪伴,就是给予孩子一个安全的情感世界。
(4)认可、肯定及赞赏。孩子由全心依赖我们父母,到开始走向独立。这一过程非常需要父母,尤其是来自爸爸的正向肯定。高质量的陪伴就是要建立一个正向的认可、肯定及赞赏,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知。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肯定有些地方做的不尽人意,so what?那又怎样?花上一段时间总会学会。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能否从这个事件里看到孩子的努力、用心,给予欣赏、肯定及认可,永远完成关注结果要好很多。
(5)学习、指导及榜样。孩子在通往独立自主的旅程里,总会遇到不明白或疑惑的地方。高质量的陪伴就是给予学习的机会,给予恰当的指导,并给予孩子以身作则的示范。
上述五种心理营养是高质量陪伴的结果,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亲密关系的建立。只有在亲密的关系里,无条件的接纳/安全感/此时此刻你最重要,才能好被孩子所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肯定及欣赏才能够出现,学习/示范和榜样才会有效。所以,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评估陪伴质量,那一定是亲密关系的建立!
第三,陪伴是为了帮助孩子发展身体的各项功能、自我保护及自我照顾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未来生存的基本能力。
有带娃经验的人会知道,头几年孩子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孩子从只能躺,到可以翻身,到会四处爬,能够站立起来,能够走几步,到会跑会跳;从一开始什么都拿不住,到后面可以捏个小米粒,陪伴的妈妈基本一直处于惊喜状态。这也是孩子的身体功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而陪伴的过程要了解这个发展的过程,并帮助孩子进行有意识的练习。
到后来的能够自己吃饭,自己能够拖衣服/换鞋子/刷牙,孩子又在生活自我照顾方面不断进步。
还有就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从一开始的只认识爸爸妈妈,到1-2岁会根据不同情景区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还会根据不断场合重复过去他学习的东西……
这些所有的发展都是依赖于陪伴的妈妈/爸爸在照顾中刻意地训练和有意识的熏陶。这个也是高效陪伴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你有没有在陪伴孩子的过程,通过日常的吃喝拉撒及游戏帮助孩子发展出这些自我照顾/自我保护的能力。虽然老人或保姆也会做这些。但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老人带的孩子往往会比较娇气,自我照顾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会弱一些,这往往是否有机会去练习有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要从结果的角度(有无帮助孩子发展各项能力)、孩子的需求满足角度以及亲密关系建立的角度去看我们的陪伴质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