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老师真正的爱。”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每一个孩子。
去年,我又接任了六年级的班主任。分班时,全校有名的男孩分到了我们班,全校有名不是因为他有多优秀多出色,而是因为他比较调皮,爱打架骂人说脏话,扰乱课堂绿、纪律、和老师顶嘴......几乎不良习惯全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听他之前的班主任说他家长根本不管,父母都说他有多动症而又没有去做任何治疗。一看到单名上有他我就心情沉重,想着这一学年不会有太平日子,沮丧极了。
开学第一天我就给他来个下马威,严厉地对他说:“在六二班你就要乖一点,上课老老实实的坐好,不管谁的课不可以扰乱纪律,否则......”。过了两天,班上还算太平,没有来举报他打架骂人的。心中窃喜,心想他也不是那么难管的。
可是好景不长,在体育课上不听老师的指令,自己随意走动,不按老师要,随意乱扔体育器材,还带着一伙男生捣乱!把支教的年轻体育老师气哭了。我听后气不打一处来,真想把他逐出六二班!我先静一静,向体育老师了解明情况后,再单独把他叫到身边叫他把事情经过说一遍,以他这种倔强的脾气是不会说自己不对的,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我没有很凶的批评他,指出他不良之处,并教他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管课堂在教室还是在操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听从老师的要求和安排,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跟老师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次我原谅你,以后上体育要认真的跟着老师学。那么为了你说话可信,我们来个约定,你要是一周没有被老师或同学投诉,老师就给你进步奖,如果连续两周表现良好就奖给你进步之星。他同意了,那我们就静观后效吧。
一周之后,他表现良好,上课也没下座位,也没有欺负新来的支教老师了。班会课的时候我对他大加表扬,并在黑板的左上角大大地写上“达子同学进步了”。再叫全班一齐说:“祝贺达子获得进步奖,继续加油!”给以热烈的掌声,他很开心,嘴角都扬到了脸中央。
过了几天一位最内向的小男生哭着找到我,说他的饭盆被达子扔到楼下去了,顿时我对他再次绝望了,如何改造他都没用!我找到达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干,他横着脑袋拧着脖子说:“他嘲笑我。”我知道他的德行,别人只是看着他笑笑而已,他就要找个理由整点事出来。有句话叫“江山易改,兼性难移。”他都12岁了,一到五年级就没消停过几天,学习成绩三科总分运气好也就五十分以内,大部分还是英语选择题得分。这样的学生仅凭我教育几次又怎么能改变呢?李镇西老师教育个别学生不是要用一两年的时间吗?想到这里心中的怒火和绝望慢慢消失了。我再一次心平气和地跟他交流,我说:“达子啊,我们立的规矩你又打破了,怎么办呢?又失言了,同学们怎么信你呢?从现在开始你就先不要去教室了,就跟着我吧,帮我接水,扔垃圾,传递东西,给班上同学传达一下我的要求,帮办公室老师擦擦桌子。行吗?”他点点头。他跟了我两天,每帮我们做一件事我都对他说一声谢谢,并不时表扬他:“你真会干活,你做事动作真快,你擦得真干净等”。他很开心话也变得多了,问他什么也会回答了,还会主动跟我聊天。他开始信任我了,我问他:“你是还跟着我呢还是回教室上课?”他说要回教室,“那你就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违背了我们的约定,如果又惹事你又跟我一天不能回教室。能做到吗?”他很有力地回答:“能!”他又回到了班级体,一周,两周过去了,表现良好,没有人举报他。我还请他当我的小助手,他做得很用心也很及时,这样每两天我都会大势地表扬他一翻,给他写个表扬的小纸条。渐渐的我们都看到了他的行为上的进步,全班同学也对他不再那么嫌弃了。
这样一个顽固分子能有这样的改变我已经很欣慰了,在对他的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不爱学习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是比较纯洁的也是善良的,更多的时候只是我们老师把爱心和温暖的目光都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总是带着偏见去看待后进生,从而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师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就更加自暴自弃,故意与老师敌对,在班级管理中和学习上也没有过参与和体验,他们一天无事可做精力又旺盛,就只有去搞点事来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其实这还真不能全怪学生,一半是师之过父之过。想想真是愧对我所带过的学习上落后的学生。入学前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般的可爱聪明,入学后都被统一的成绩评价把学生分成先进和后进。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优缺点不同,由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我们再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生这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通过对这个学生的教育,我对教育和对学生的评价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从多角度多元化去看待学生,要用花苞心态去慢慢培育等待花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儿童世界绚丽灿烂、丰富多彩,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爱使教育融通生命,散发出亲切的魅力,舒展每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美妙。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理想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