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读书,那就在读完后亲自去实践,并把心得写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分享给他人。这也是产出,比那些只读不想、不写、不做的人要强太多。你要练琴,那就练出点名堂来。如果暂时做不到,那就先努力在不看谱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弹奏几首曲子,以便在各种场合临场演奏。这也是产出,比那些只练不演的人要强太多。你要画画,那就用画笔去绘制作品分享出去。如果暂时做不到,那就画和朋友们相关的东西并送给他们,他们肯定会喜欢你的作品并为你点赞,这比那些自娱自乐的练习要强太多。
当然,这种打磨过程必然会更加“艰辛和痛苦”。有时为了写好一个话题,我要查阅很多资料,要反复推敲一段话的表述;有时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有任何进展,甚至写了一天却要推倒重来……每次都这样死磕,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原创作品。比起那些只读不写的“纯学习”,这不知要“艰辛”多少倍,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努力的希望!
如果你持续实践“价值产出”这条路就一定会发现:在技能卓越的情况下,那些良好的习惯才会大放异彩!
我们不难发现“复制”类活动的收益曲线和复利曲线非常一致——前期增长缓慢,但只要持续积累价值,收益就能在到达拐点后飞速增长。
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力求每篇文章都追求底层
一篇公众号文章、一本书或是一部电视剧三五年后是否仍对自己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如果有,就值得花时间去看;如果没有,就可以考虑舍弃,不管它们看起来多么有道理、多么有趣。
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利他的结果是利己,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后,我便开始远离热点、静心阅读、用心关联、持续打磨,力争用最底层的知识和简单易懂的表述去驱动读者更新认知。”
我坚持认为只要是有利于读者成长和改变的事,就值得投入精力去做。事后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甚至可以说,这是那一年我在写作方面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表面上看是我在单方面付出,实际上受益最大的人是我自己。
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我竟无意中拥有了大量接触困惑样本的机会,掌握了大家在成长路上的第一手真实需求。这直接打破了自己闭门造车的学习状态,使所学的理论和最真实的需求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所以我后来写的文章常常能在保持理论高度的同时击中读者的痛点,还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另外,持续的问答也提高了我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
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
我开始默默地坚持早起、跑步,身体和精力变得越来越好;我把学到的知识重新写出来,发现不仅自己理解得更深刻了,还帮助了很多人;在生活中,我变得更加体察、包容,成了家庭情绪稳定的基石;通过输出深度文章和接受问答咨询,我建立了个人影响力;新书出版后,知识变现也成了现实。
内向成长者虽然在社交上不具优势,但在创造上更具潜力,所以专注创造并用创造的价值来吸引外界与之连接,往往是他们更具优势的人生赛道。如果你了解以上知识,或许会主动扬长避短,切换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赛道上。
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和感知世界。有了感知,我们便能更好地定位和应对。
坚定信念就是做最好的准备,而降低期待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促使自己更好地行动,并最终产生好的结果
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成功日记”,每天写5个亮点。
我的一个减压秘诀就是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主动降低期待,不急于看到成果。
每次做到当前最佳水平,再加一到两成的吃力程度,比如跑步跑到有些气喘,阅读读到有些烧脑,写作写到有些力竭。必须让自己的身体、思维和认知都受点挑战和“伤害”,这样,它们才会启动警觉和修复机制,就像通过运动锻炼了肌肉(产生酸痛感),身体修复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强壮。尽管这一到两成的附加努力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可观的变化,但可不要小看它,因为从长远看,它产生的收益会非常可观,而我们的成长也正好是一件长久之事。
我竟一口气坚持做了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这5件事。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通过写作我彻彻底底地学习了相关理论,清楚了背后的机制,比如,从《4点起床》这本书中我知道了REM睡眠理论和关于睡眠节点的知识,于是早起逐渐成了我的默认选择;从《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冥想与元认知能力的关系,于是冥想也慢慢成了我的必修课;从《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运动最大的好处不是健身而是健脑,自然我也不愿意错过这个“人生正相关”的起点……
通过写下具体的日程,把自己约束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事件上,我们就不需要在过程中再花脑力做选择了。而且写下明确的日程相当于和未来的自己达成了一种协议,这种协议就是一种承诺。人一旦许下承诺,潜意识就会倾向于保持前后一致,所以这种写下来的习惯会让行动力大大提升。
我每次写文章都是这样开始的。起初脑子里非常模糊,难以下笔。但即使如此,我也会假设那个极其简单甚至没有逻辑的想法是对的,然后“逼迫”自己写下能描述它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是一些文法不通的话,也可能只是几个关键词的组合,但没关系,对我来说,只要写下来就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次进行“假设”,一点一点地修改、丰富、完善,最终它总能呈现全新的面貌。如果我担心自己写不好,不敢假设性地写出第一句话,恐怕写作路上早就没有我了。
只要我们多总结、多修正,保持头脑开放,始终用最新、最可靠的理由和依据来支撑自己,就可以不断革新自己的假设,使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越来越接近事实。
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想起春节期间小外甥学走路的情景,猛然意识到自己真是太急于求成了。为什么才几天时间,我就想要突飞猛进呢?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反复失败呢?为什么不能用更长的时间去掌握呢?
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允许自己花更长的
时间去练习,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情。
所谓的耐心或好脾气很多时候就是适当降低期待,
建立一个“进步本”,把每一个学习收获都记下来。
从那天开始,他把每天新学到的各种知识、不会做的题、搞明白了的错题,还有关于学习的一切总结、思考都记录在进步本上。这样,只要一看本子,就知道当天有多少具体的进步,一目了然。
遵循这样的原则,他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把本子上面的题拿出来重新做、反复做,不懂就问同学、看参考书,直到把所有学到的知识完全无误地记住、理解了每一个步骤的细节,并达到了任何时候都能快速做出且不出错的程度。
通过实践,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听课、做作业、看参考书等学习方式无法让自己真正进步了。因为这些学习过程的效果不能被直接检验,唯有将转化的结果清晰地记录在进步本上,才可以检验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进步本的完整操作是快速进步的有效方法。如果犯过的错误下次还犯,做过的题目下次还错,那说明这根本不是学习,或者是效率极低的学习。相反,保证出过错的题不再出错,搞明白之后不会忘记,才是学习的底线。
只看一部剧,但这一部剧要看100遍!
他还提供了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关掉所有字幕观看第一遍;
第二步,打开母语字幕观看第二遍,确认之前没有听懂的部分;
第三步,换成英文字幕,把刚才没听懂的片段抄下来;
第四步,反复练习听不清楚的片段,听完马上跟读;
第五步,关掉所有字幕,观看剩下的97遍。
这其中,关键要领是弄清楚每一句台词的意思,听完马上跟读,对不熟练的片段反复练习,使语气、语速、语调尽可能与剧中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剧中的情景对话强化为“大脑的肌肉记忆”,直到在类似的场景下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说出极为准确和地道的外语。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用学校考试的标准来写家庭作业;
·刻意提高阅读速度,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这些快速的习惯会把他们带入极度专注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时能聚集穿透问题的能量,所以他们不仅学得更好,还能留出很多时间让自己检查、复习、拓展,甚至放松娱乐,以此保持优势的正循环。而普通人习惯在学习途中慢慢悠悠、磨磨蹭蹭,半天进不了状态,即使开始学习了,也极容易分心走神。这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快速”这个意识和技巧。
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学得少、学得慢;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
深度学习主题中总结过三点: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深度缝接新知识——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输出成果去教授——让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改变。
对于技能上的学习,我们现在至少可以归结出两点: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好地“换脑”休息。试想,当你忙完了一天的主业,如果还继续做和主业相关的事,身体和精神往往是疲惫、抗拒的。因为大脑的相关区域已经持续工作了很久,它们需要休息调整才能恢复能量。此时,如果你能通过B计划投入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那大脑就会启用完全不同的脑区进行工作,原来疲劳的脑区则会解除任务进入休息状态。(旅游,投资)
这种交替使用脑区的积极休息使大脑的利用率更高,比起单纯地看手机、玩游戏等消极休息,它也能使大脑得到更好的放松。
而那些会学习的学生则是眼睛看着、嘴里念着、拿笔写着背。同样的时间,一个维度的刺激和三个维度的刺激,怎么可能相同呢?
一是“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转而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二是“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其行动力从盲目的毅力支撑升级到科学的认知驱动。
三是“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不管我们追求什么目标,只要谨遵“让自己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的原则,花大量时间对作品(产品)进行持续的修改和打磨,每次做到当前最佳水平,再辅以时间的力量,我们的能力圈和价值圈必然会持续增长,而这种增长也必会将我们推向价值交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