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源于人性,归于安心
当我们谈论道德的时候,总觉得会将我们引向一个正派却不怎么轻松的人生道路。因为我们总觉得道德律令干涉了我们过多的人身自由,让我们的言行举止套上枷锁。其实社会中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发乎天性,类似于本能。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以及与生俱来的天性,让我们对于弱者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
道德不限制自由,同时道德带来了满足感和幸福感。从随手帮助路人指路,到照顾老弱病残幼,细节到为后面的人多留几秒推门,发散到力所能及的提醒他人危险的处境。这是一种善良的本性。“ 他人是我,他人是另一个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人。”曾经在下雪的冬夜帮正在上坡的陌生阿姨拎购物袋,给坐在公交车上流泪的姑娘递纸巾并且悄悄挡住她,带着哇哇大哭的小孩去广播中心找妈妈,在蓝天志愿者活动接待准备填报志愿的高三学生,给异国他乡的阿姨当翻译以保证她们旅途的完整。回头想想都是温暖的回忆,而当时的我觉得应该这么做并且很快乐这么做。我想到如果是我的妈妈在冬夜上坡拎着很重的东西会希望人帮忙;而多崩溃多难过才会在人群聚集的公交车上哭,我一定不希望别的人看见;跟妈妈走散的宝贝和妈妈都有多么的焦急,生怕碰到坏人把宝贝带走,而最后抓住我手指的小手,到最后看到妈妈的一刻才完全松开,哭的湿淋淋的脸蛋露出笑脸;也曾经历过高三迷茫的我,深知当时的纠结和痛苦,多希望有个过来人告诉我其实前面的路没那么可怕,而我想要的人生也没那么困难。我相信道德和善是发自内心,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本性使然就会去帮助,去行动。有德之人,反观一生,大节无亏,可以安然去也。对这世界告别之时,反躬自省之下能问心无愧,也是对心灵的馈赠。
道德标准因人而异,而评判标准即为:”汝安,则为之。“当你做了或者不做这件事,能让你心安理得,那就是你的标准。与此同时,我们不该以自己的标准去强求他人,道德绑架他人。也许我们可以影响对方,但是绝对不该压迫强求,这是道德观中颇为重要的一项。
道德与功利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听闻围棋中有两种派别,胜负师:以胜利为最终目的,一切为胜利服务。付出所有,不吝诽谤诋毁、小人手段。求道派:在自我的内在超越中实现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专心自我潜能的深入挖掘、自我水平的尽善尽美。而道德者属于求道派,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永恒真理任,我们都是在不停的反复和学习中进步成长,完善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要求。
反观功利,道德者也不必抹黑功利去标榜和美化自己。功利和道德非对立面,因为他们不能互相取代。一个人拥有强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可以有极高的道德准则。所以不是付出生命、倾其所有才是道德者,也不是拥有功利物质,就不配与道德齐名。
道德只是期待我们能成为一个留那么一点余地对他人将心比心、可爱的平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