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制作:天平☆哈利
Ⅰ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方程。
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玻恩发现ψ的意义,
它代表一种随机,一种概率,
ψ的平方代表电子在某个地点出现的“概率”。
波动方程或者矩阵力学所能预言的
只能是电子出现的概率,
经典物理的因果论,决定论就此破产,
物理学进入了概率时代。
电子并没有绕核转动,自旋也不是自转,
电子云只是电子出现的位置概率分布。
Ⅱ 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是粒子的内在禀性,与测量无关。
波和粒子、位置和动量、能量和时间......
两者同时存在、相互排斥、相互补充,
不能同时知道,且在更高的层次统一。
(详见“刘丰老师:高维智慧”内容)
换句话说,猫是处于生与死的叠加态,
也就是既死又活的状态。
玻尔认为,“所有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东西,
是由我们不能称其为真实的东西组成的。”
Ⅲ 观察坍缩波函数
波函数坍缩效应又称为退相干。
在观察之前是波,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观察之时是粒子,只有观察才能确定。
诺贝尔奖得主尤金·维格纳说,
“不考虑观察者的意识就不可能以
完全一致的方式建立量子力学的定律。”
根据量子芝诺效应,持续不断的观察
会阻止量子态的跃迁,通俗的说,
“被盯着的锅永远烧不开”,当然,
这只是理想状况,普通人总会
有走神的时候(即无效的意识)。
有效的意识是指觉察,而非思考,
请详见下一章“当下的力量”。
Ⅳ 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延迟选择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现在的
选择改变了光子过去的“选择”。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事情已经发生
之后再来决定它应该怎么发生——
无论是否事情的结果在逻辑上
已经在一段时间以前被决定。
举一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不愿意
相信的新闻,非常相信这是假的,
那么过两天可能会出辟谣的新闻。
具体效果决定于你到底有多匹配
它,详见上一章“吸引力法则”。
当然,如果是你亲身经历的事情,
或者是被你反复观察确认的事情,
普通人想要改变可能会非常困难。
Ⅴ 量子隧穿效应
量子隧穿效应,是时间与能量
之间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面对障碍,即使能量不足,
也有一定的概率穿越障碍。
Ⅵ 量子纠缠
纠缠态的量子处于波的叠加态,
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尽管天各一方,
也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叠加态”是什么?其实就是说一个
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
好像一个微观粒子有无数个“分身”,
每个分身都霸占着一定的空间位置。
用“多重宇宙论”去理解,就是每个
宇宙中都有一个微观粒子,只不过
每个宇宙中的微观粒子位置可能不同,
当你去观察微观粒子发现它在某地时,
只不过是你从众多宇宙中选择出了
一个宇宙来继续演化而已。
当然,是你的觉察(意识)在选择。
上一章“吸引力法则”就是主动去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宇宙来演化。
无论是墨菲定律,还是量子力学,
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所有的
可能性同时存在,你越是关注某
种可能,它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根据观察坍缩波函数和延迟实验,
过去、未来并不实在,只有现在,
过去、现在、未来处于纠缠态,
即一个整体,改变现在,会导致
三者同时改变,波函数同时坍缩。
同样可以用“多重宇宙论”去理解,
改变现在其实就是“穿越”到其他
平行宇宙中,这不再是科幻小说。
我们能把握的永远只有“当下”,
请详见下一章“当下的力量”。
Ⅶ 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及阿斯派克特等实验是
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最终裁决。
实验结果证明贝尔不等式并不成立,
从而验证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
证明爱因斯坦错了,上帝是掷骰子的。
Ⅷ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