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们的焦虑】
年近30的我,身边的朋友也渐渐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有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教育孩子的焦虑和困惑。爱过头了,害怕孩子被宠坏;太严格了,又害怕孩子受到心灵创伤,得不到足够的温暖。所有的父母都想对自己的孩子好,却拿捏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养出一个健康、快乐、优秀的孩子。
这几年,在新闻中,常常听到一些孩子受了挫折,比如考试没考好,和父母吵了架就跳楼了,留下悲痛不已的父母,和迷惘不已的看客。旁人很难理解,到底一个人需要有多么绝望,才能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勇气。这种新闻多了,提倡要加强孩子“挫折教育”的声音也就多了。
【什么才是“挫折教育”的真正含义?】
我认识的人中大多数的人对“挫折教育”的理解是,通过故意制造挫折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希望他能在经历过许多的挫折后对挫折产生免疫功能。在这里,“挫折”被认为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此外,在中国有很多父母将“挫折”错误地等同于“艰苦的外在环境”,或“失败”。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说,“小孩不能这样娇生惯养,得送去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锻炼”,又或是小孩子做什么事情没成功,父母就说,“这点小小的挫折你都受不了,这么没出息”。这些都是错误的理解,并未明白挫折与挫折教育真正的含义。
事实上,所谓的“挫折教育”的真正含义是,通过教育,帮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挫折。而挫折也不是指艰苦的外在环境,或失败,挫折其实是一个人内在的事情,当一个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他就体验到了挫折。一个人对于一件事、一个结果想要的程度,决定了他没有得到后,感受到的挫折的强度。先举几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成年人的例子,比如你是一个推销员,你跟客户介绍完一个产品后非常希望他能买,结果他拒绝了,你没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你就可能经受到挫折的感觉。比如说一个人炒股破产了,人们可能会说,‘他遭遇了一个重大的人生挫折’,而对于当事人,这个挫折背后的含义是,“我想要拥有财富,可是我却得不到我想要的财富”。
当一个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就会感受到挫折和失望。如果,这个时候他相信,“虽然,我现在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我感到失望,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有一天我一定会得到我想要的”,那么他便拥有希望。可是如果,他相信的是,“我现在没有得到我想要的,而且,我觉得我再也没有希望和机会得到我想要的了”,那么他便会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和失望,很可能久久难以恢复。如果恰巧,他认为他想要的这种东西,是他必须要拥有的,而且被当成是他人生意义的全部,那么当他觉得自己再无希望得到它的时候,他就彻底绝望了,这样的人就有可能走上绝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应对挫折的能力取决于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信心,以及他在生命中对于一些东西的认同程度,也就是他想要的程度,这些东西可大可小,可以是销售成功,考试成功,上自己想要上的大学、也可以是自尊心、是面子、是财富。
举个例子,有五个高三考生,他们都特别想要考上清华大学,可是高考结果下来,却都没考上:
第一个考生想,“我特别想去清华,没能考上,感觉有些失望呢,但是没事,去其他大学也一样可以学习。” 于是他就收拾包裹,高高兴兴去了一个普通大学上学去了。
第二个考生想,“我一定要去清华,虽然这次没能考上,但是我下次一定能考上”,所以这个考生就决定复读了。
第三个考生想,“我一定要去清华,虽然本科没能上清华,那我就好好努力,争取研究生的时候上清华”,所以这个考生就带着要考研清华的梦想上大学了。
第四个考生想,“我特别想要去清华,别的学校都比不上清华,可是我觉得即便我再努力,我也上不了清华了”,他于是他意志消沉地去上了普通大学。
第五个考生想,“我一定要去清华,只有上了清华,才能证明我是优秀的,我才有存在的意义,可是我这次没能考上,而且我觉得,就算我再努力,以后我也考不上了,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个考生,便纵身一跃,成为第二天报纸上被人唏嘘嗟叹的头条了。
相信自己还能能重新再来的人不会意志消沉、也不会选择绝路;那些意志消沉和选择绝路的人是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他们不相信自己还有能力重新再来。可见增加自信,以及对减少对外在事物的认同感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核心所在。
【父母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
因此,挫折真的是因人而异,它取决每个人的内在是如何同自己对话的。由此分析,父母可以明白,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抗挫折能力强的人,那么在生命的早期, 你应该帮他获得以下的品质:
1. 自信,帮助孩子相信自己,相信无论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他坚持努力,他就有能力走出困境。那么如何创造帮助孩子学习成为一个自信的人的机会呢?非常简单,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从1岁开始,就尽量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国外,1到1.5周岁的孩子,通常已经具有能力自己抓奶瓶喝奶了,所以他们一般都是自己喝,可是我在国内却常常见到,2到3周岁的孩子,父母或是爷爷奶奶,还在后面端着饭碗追着跑的。其实,有点汗颜,我自己小的时候,连上小学,我妈偶尔也会喂我吃饭,什么洗衣服,做饭,从来不用我做。这么说,有点白眼狼,但是,对于我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的确有些不良的效果。其实我以前其实我以前也是一个自信心不足的人,大学到研究生期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跟心理咨询系的老师学习,才慢慢领悟出自信的核心,渐渐成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自信心来源于一次次的成功的积累。而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每当他们成功面对一次挑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挑战,那么他们的自信心便会成长,他们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很多事情。,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无论什么任务,学会穿衣服,学会自己拿奶瓶,学会自己穿鞋子,自己系鞋带等等,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新的挑战。如果父母尽量耐心的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试验、练习,那么每次当他们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就会增加一点点。当这样积极正面的经历多了,这种信念内化成他们内在的信念,他们就成为自信的人了。有一天,即便重大的挫折来临时,他也依然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和挑战。无论什么的挫折,只要希望还在,那么便不至于绝望。 所以,对于父母而言,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那么你就在他小的时候,相信他是一个有能能力的人,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给他时间和空间自己摸索、学习和练习,孩子没有主动请求帮助的时候,不要介入,即便请求帮助了,也是以示范和教授为目的。 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为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克服困难和面对挑战的人了。
2. 平时谈话的过程中,帮助孩子种下一些积极正面的信念,一是“坚持与努力有着巨大的力量”;二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我们的老师,它是来帮助我们的,我们要感激失败教会我们的功课,这样我们就能进步。这一点,我父母做的很好,小时候,我因为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我爸妈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行再试一次,要讲究方法。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因为讲得多了,就成了我内在的信念。所以,我现在也常常试图帮我我班上的孩子种下这样的信念的种子。
比如,有一次,在我们班,我准备了一些珠子和细线,让孩子自己制作项链,有个孩子,试了两下没成功,就很生气,很沮丧。然后,我就跟他说,“Elly, I can see that you are very upset because of not being able to thread the beads. You know, it's ok that you don't know how to do it now. But as long as you keep trying and practicing in the right way, you will be able to do it eventually. Now, do you want me to show you how to do that? (Elly, 我看得出你因为没发把珠子串到线上而觉得十分沮丧。你知道吗,你现在不会没关系,只要你以正确的方式不断尝试和练习,你最终一定会学会如何串珠子的。现在,你要我演示给你看吗?)” 他看着我,点了点头,我非常详细地告诉他,我们如何一边手拿着珠子,一只手拿着线,保持身体放松,这样手不会晃动,眼睛注视珠子中心的小孔,将线头与它对其,然后想象一只毛毛虫爬过一段隧道。我这样演示了一次,然后让Elly 自己再试一次,在经过非常详细的分解动作演示之后,Elly 尝试了好一会儿(我就静静地陪着他,不做任何催促和指导,让他自己摸索练习),终于把珠子给串过去了。他抬起头看着我满脸喜悦,欢呼着,“I did it! (我做到了)” 我告诉他,“That's awesome! Now you know that as long as you keep trying in the right way,you will be able to do what you want. (太棒了!现在,你明白了,只要你坚持以正确的方法尝试,你就能够做成你想要做的事情。)”
当然,如果这个例子中Elly,在经过详细的分解动作演示,以及自我探索之后还是没能成功的话,那我会怎么做呢?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很可能是因为Elly的发展能力,暂时还未做好准备应付这个挑战,所以我们需要降低难度,设置一些循序渐进的练习,我就会告诉他说,“Elly, I can see that you have tried really hard, maybe, it's just that you are not ready yet. Let's try something easier, and we can try this again later. (Elly, 我看到你刚才已经非常努力地尝试过了,还没成功,这可能是因为你还没做好准备,让我们先来些简单的练习,然后我们之后,再来试一试。)” 然后,我会找一些中间小孔很大的大珠子,让他用细线穿。等他能够用细线穿大孔的大珠子之后,我就会把细线换成粗线,等他能把粗线穿过大孔的大珠子之后,我就让他练习拿粗线穿大孔的小珠子,等他连这个也会了,我就会让他练习用细线穿小孔的大珠子,最后就可以细线穿小珠子的能力了。这个过程,根据每个小孩子的个体能力和发展速度,很可能只要几天,也可能要数几个月的训练,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老师和家长能够引导他们这样有系统的练习,那么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手眼协调能力,还会学习到一个绝佳的人生信念,那就是当他们需要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并不需要一蹴而就,而是可以通过将目标分解,然后系统训练而达到自己最终的目标的。将来,他们遇到别的想做又暂时做不来的事情,他们就会耐下心来,分解目标,慢慢练习,积蓄自己的经验和能量,直到有一天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
在这里,我很想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摘抄一些,关于论述如果父母为孩子事事包办,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等于在对他们说,‘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气’。有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加倍疼爱他。当孩子4岁的时候,母亲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給他穿衣穿鞋。当他长得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仍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衣服上的纽扣,也不会穿鞋子。而和他同龄的孩子,这些事情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这位母亲以为自己是在疼爱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她的做法实际是在告诉自己的儿子,‘你是无能为力的,没用的,不行的’。等这孩子长大之后,这不会做,那不愿学,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没有勇气和同学们在一起。这样的孩子,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毫无准备。如此教育成长的孩子,即使人高体大,仪表堂堂,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与能力。他们失去了独立的能力,怎么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呢?”
3. 一个人对于外在的事物认同的越少,那么他所遭受的挫折就会越小。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减少对于外在事物的认同呢?通过无条件的爱,告诉孩子,他们是独特的,圆满的,并不需要外在的事物让他们变得更加圆满。可以教育孩子热爱学习,但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考不到好成绩,他就没有价值了。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而且是要努力去挣的,但是没有钱,不应该成为不快乐的理由。一个人对于外在事物的认同越少,他的内在就越自由,他内在力量也就越强大,他反而能够专注于去追求他所热爱和所想要的。这样说,可能会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一个对于考试名次十分认同的人,觉得考不到好名次天就要塌了,他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而另一个对学习有着极大热忱而又对考试结果不太上心的孩子,他更容易将考试看成是一种游戏,一种挑战,反而越容易取得成果。
很多朋友都跟我说,你是学教育的,以后你的孩子一定很会读书。我跟他们说不一定呀,谁知道上天会赐给我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呢,但是无论是哪样子的孩子,他们的本质都是完美的,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我对于“学霸”这个身份标签并没有很强的认同感,我也没有觉得将来我的孩子需要称为一个学霸。我相信上天会给我的孩子独特的能力,或许是观察能力,或许是音乐才能、或许是美术才能、或许是运动才能、又或许是甘于平凡享受平淡的能力,但是是什么样的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总会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希望教育带给他的是让他看到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独特的、圆满的人,而不是将他训练成一个所谓的“学霸”。“学霸”、“财富”、“名声”,这些东西全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有固然无比幸运,值得感恩,但没有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毕竟,人生的真实意义是在于不断发现与绽放自己的完美与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