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
执行力这个词往往会被关联上工作。
一个公司成功的要素中最重要的三点中,执行力正占其一;
那么我要再告诉大家一点,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中,执行力依然在列;
执行力影响的不仅仅是你的工作,还有你的人生。
在工作中,你可以为了完成你的工作任务,而执行着同一件任务,并且一直坚持进行着,不断地积累工作的经验,最后成为这个行业的稀有人才。
在自身建设中,愿意为了弥补自身的各方面不足而去改变。跳出自己的心里舒适区,去挑战自己所未尝试甚至害怕的事情
与异性交往中,能够每天坚持早起半小时一小时打扮自己,保养自己。使得自己再人群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异性的青睐。毕竟这!是个看脸的时代。
在家庭里,为了能够使得家庭幸福和睦,努力工作,即便是生活很艰难。因为,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你连改变贫穷的行动都不愿意去付出。
执行力差造成的原因有主要三点。
第一,根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可能有人不懂什么是心理舒适区,我这里就先说明一下。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
然而很多人遇到心理舒适区的时候完全不愿意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只想静静的待在舒适区里或者,明明自身建设已经很差了,也同样知道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变,但是总是害怕改变,觉得改变是在太麻烦了,还不如安静的当个美咸鱼。反正生活还是能继续过下去。
第二,就是不自信。
为什么说不自信会影响执行力
因为当一个人不自信的时候,总觉得自己需要执行的事情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越想越觉得不可能做到,一点一点的消磨了自己的积极性,于是乎形成了一种惯性思想,也属于一种心理障碍,基于自己一个无法完成的心理暗示,迫使自己放弃而终止执行
第三,会被其他事情所吸引
这类人心里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同时也觉得做的事自己完全有能力执行,然而却总是被其他七七八八的琐碎之事所打扰。到头来留给自己执行所需要执行的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甚至没有了。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走出心理舒适区
首先就是懒。因为懒,所以才懒得改变,懒得付出。明明可以躺在床上玩手机,为什么要出去爬山跑步交朋结友
其次就是改变的周期过长,胸肌腹肌不是一日之内可以锻炼出来的,一日之内锻炼出来的那叫肥肉。因为改变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很多人不愿意坚持这个演变的过程。懒惰的本质是很么?就是一个人习惯了非常短的反馈周期,以至于他只能去做一些很轻松就能获得回报的事情。
最后就是恐惧,害怕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因为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就意味着要离开舒适区,而他,只想舒服的活着。
然后就是不自信形成的原因
第一,经常被否定与失败,导致自己的自卑心理以及自我否定。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信心
第二,想的太多,还没开始做就开始各种想,想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和突发情况。居安思危的思维可以有,但是想到了却没有去考虑如何去解决,仅仅只是去想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考虑如何解决,导致障碍越来越多,多到变得无法跨越。那么还不如不想。
第三,尝试过并且失败了,所以就潜意识的决定自己做不好这件事,觉得做肯定还是会失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创业失败之后就一蹶不振的原因了。
最后就是总会被其他事情干扰。
被干扰的原因我也列出了三种
第一,没有明确的执行意图,我们一阅读书籍为例,每个人都知道阅读很好。能增长自己的知识面。所以很多人都会定下多久多久阅读一本书的目标,但是同一时间你有这太多太多同样可以做的事情,比如逛逛淘宝,刷刷微博,看看贴吧,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而阅读书籍仅仅只是其中一个选项,既然是选择题,那么你就很有可能胡选择了其他事情而不是选择看书。当你回过神来想要看书的时候,可能就发现时间已经没有了。
第二,无法抵制诱惑。许多想减肥的爱美理论派人士,总是天天嚷嚷着我要减肥!然而呢,声音很大,行动很小,遇到美食时想着。偶尔放纵一下,于是几天的减肥行动产生的效果打水漂了
最后一点就是拖延症。有拖延症的人往往总是喜欢把需要执行的事一拖再拖,拖到最后发现,时间已经悄然而去。
所以我们想要拥有执行力,我们就需要去解决这三个问题,那么知道了问题,要怎么去去解决呢?
不愿意离开心理舒适区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自己不适应。每天做点不同的事情。换条路去上班。试吃新的餐馆,别没吃就先喊不行。吃素一个礼拜,或者一个月。尝试新的操作系统。重新调整你的现实生活状态。无论改变或大或小,每天做一点改变。从改变中寻找新的视角,即使它是负面的。如果事情没象你计划的那样发展,不要不安,跨出去就是好的。
解决不自信,觉得自己做不到。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个方法。方法名字叫做微习惯,什么是微习惯?就是说把你想做、需要做的事情进行拆分,降低标准。比如我需要锻炼身体,所以我以后每天都要健身2小时。然而每天健身两个小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你可以把这个任务进行拆分,把2小时缩短成20分钟,甚至换成30个俯卧撑等一般人都能接受的范围内的程度。当你30个俯卧撑做久了,那么是不是觉得可以再挑战35个40个了呢,慢慢的,执行锻炼身体的信心不就越来越高了吗。
最后就是分心,被其他的事分心我也分享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做执行意图
执行意图这种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戈尔维策(Peter Gollwitzer)提出的。这位教授发现,人们缺少执行力,往往是因为他们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计划看完一本书,并且规定了自己每天看十页。但是往往很容易失败,因为你的时间规定的太过宽泛,一天看十页,这个一天是很长的概念。就会不断地有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过来“插队”,导致你的计划失败。
而他建议的执行意图,则刚好不同。执行意图指的是提前想好对应场景的反应模式,听起来很抽象,意思是一旦进入了这个场景,你就立即去执行。用英文单词表达就是 if...then,也就是“如果遇到什么情况, 那么我就去做什么事情”。
还用刚才看书的例子。套用if...then的模式,你给自己下的指令就可以变成:
“如果今晚八点前回到宿舍,那么我就立即打开书本,看十页书”。
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它同时包含了三个因素。第一个要素,时间,晚上八点;第二要素,地点,也就是当你回到宿舍;第三,可操作的事情,也就是看十页书。这三个因素,就相当于是三个连续的命令,告诉了你的大脑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来干什么事情。而一旦进入了对应的场景,就会让你下意识的行动起来。
这个概念,有点像我们在玩微博中的置顶功能。也就是在一系列的微博中,你挑选出一条,把它放在最上面。所以,在晚上八点的时候,有的人会选择把衣服放在衣架上,有的人会选择去洗个澡,有的人呢会掏出手机,打一把王者荣耀。而如果你八点钟以前,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坐下来,看十页书。你可能连背包都来不及放,你就会坐下来,读十页书。
于是呢,像读十页书这么简单的要求,只要它一直被你置顶。它就会成为你回到宿舍的第一个反应。根据彼得教授的研究,他发现但凡采用“执行意图”的人,非常明显的提高了他们的执行力。
所以,善用【执行意图】这个概念,if...then,定下条件,然后去做。希望大家给自己制定计划时,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宽泛的时间,活用“置顶”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把一些你想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你不会抗拒的习惯,通过执行意图的方式固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中,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