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1

《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以后宋代之《朱子语类》,明代之《性理大全》,与清代之《朱子全书》与《性理精义》,均依此书之次序为次序,支配我国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影响所及,亦操纵韩国与日本思想数百载,且成为官学。在我国亦惟儒独尊,尤以朱子之哲学为主脑。钱穆比《近思录》于经书,不为过也。1
《近思录》为朱子2与吕东莱3所合辑,采取北宋周濂溪4、程明道5、程伊川6、张横渠7四子之语,共六百二十二条8,分十四卷,以《论语》“切问而近思”9”为题。朱、吕同叙于朱子之寒泉精舍,10参酌审慎而详。别后仍屡屡通讯,或加或减。”书成之后,即有朱子讲友刘清之(约一一三四~ 一一九O)之《续近思录》,及其门人蔡模(一一八八~一二四六)之《近思续录》。历宋而明而清,所知有续录二十种,12另有《朱子文语纂编》及《二程语录》两本,13辑朱子及其他宋明诸儒之语。韩国所知亦有四种。14《近思录》之内容形式竟支配两国哲学选录之风气达七八百年。
《近思录》除儒道经书之外,注释比任何一书为多。计宋代七人(含朱子门人一人,再传弟于四人),元代一人,明代二人,清代十一人,共二十一种。15韩国十种。16日本之注释二十四种,校注与现代语译九种,笔记讲说无数。17德译一本三册,英译一册。18可谓盛矣。
注家唯江永(一六八一~一七六二)并举朱、吕之名,其他均单提朱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定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云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19此言诚是。然主动全属朱子。其编排与内容,均以朱子本人之哲学与其道统观念为根据。是则注家未为全误,盖有宾主之分也。叶采之注,在日本甚为通行。日本注家几皆依叶注。并有卷内强为次序,甚至谓每卷末句与次卷首句相连属者,20揣量牵合,附会太过矣。
朱子云:“四子(四书),“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21故尝以此书赠门人,学者亦多以此书为馈。
本书所引之语,达一千三百余条,而引朱子者特多,在八百条以上。此乃效法江永之以朱解朱。除朱子外,其余为宋、元、明、清与韩日诸儒之语。其中不少借助于江永。茅星来(一六七八一一七四八)、陈沆(一七八五一一八二六)等注家,而彼等所未引者亦过半数。上述一千三百余条,除十七条待查外,皆详其出处。注家通例,并不指明语之来源,或于一段之中,抽出数字半句,或改易文字,甚至合《语类》数句与《文集》数句为一条,以致丧失本来面目。如是海底捞针,极为辛苦,不特费时而已也。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句必溯其源。不特解释,且录经典原文,以达全意。语之于《近思录》本文有所发明或增新殊意义者,不论毁誉,皆所采用。其无病呻吟者,则敬鬼神而远之。二程比较,敢谓搜罗详尽。22惟对于各条,则予未敢下评语也。
这次上传的近思录书稿,以陈荣捷先生((1901-1994),已故著名的世界朱子学权威,一生朱子学著述甚多。)的近思录集注为底稿,加入了白话译文和自己做的笔记,供广大儒学爱好者学习参考。
净心斋笔录
二0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注解:
1 钱穆,《读书与做人》,载《人生》第二九八期,一九六三年,页四。
2朱子,名熹,宇元晦,自称仲晦,号晦庵,别号甚多。建炎四年(一一三0)九月十五正午生于福建尤溪县。父松由婺源(今属江西)入闽为县尉。父没,遵迪嘱迁居崇安县五夫里,从学于胡宪(一O八六一一一六二)、刘勉之(一O九一一一一四九)、刘子翠(一一O一--一四七)三先生。勉之以女妻之。年十九中进士,后授同安县主簿。二十余年后,知南康军,转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累任知漳州、潭州,待制侍讲。政须特佳。历仕四朝,实计七年余耳。在朝说书,只得四十六日。屡上封事与而面奏。然授徒著书,乃其素愿。甚贫乏,只靠十一次之祠官薄薪,收入甚微。数十年如一日,安贫乐道,怡怡如也。五夫里三师之外,又师李侗(一O九三一一一六三),得二程经杨时(一O五三一一一三五)、罗从彦(一O七二一-一三五)、李侗四传之道。建寒泉、武夷、竹林三精舍,修复白鹿洞与岳麓两书院。授徒四五百人。讲学题值于书院,与门人主讲或建立书院者数十所,使教育不至沦于佛教之手。又立五夫里社仓,为地方运动之先声。教学以“四书”为主,侧重穷理实践。极排陆象山(陆九渊,一一三九一-一九三)之心学与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等功利之学。编《近思录》,影响我国与韩国及日本士人精神思想数百年。自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周易本义》等数十种。朝廷恐其声势太大,攻道学为伪学,遂落职罢祠。致仕后,仍授徒著作。刘氏夫人早二十四年卒。子三人,女五人,男孙七人,女孙九人。庆元六年(一二OO)三月初九午之初刻卒。数年后谥日文公,随改徵国公,从祀孔庙。
3东莱(一一三七一-八一),名祖谦,字伯恭。中进士,又中博学弘词科。官至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等。与朱熹、张拭(一一三三一一一八O)友善,称“东南三贤”。与朱子合辑《近思录》,记朱子之修复白鹿洞书院,并有志在浙效五夫里之社仓。朱子三大事功,吕氏与有力焉。两人通讯甚频,学术讨论甚多,在在不相为谋。私事亦不少,则情投意合。所谓和而不同也。重史学,为浙江史学开山之祖。经世致用,不无功利色彩。根据吕家传统,主张学派调和。学者称东莱先生,以其先为东莱侯也。著有《东莱春秋左氏传》《东莱博议》等书。没后谥日成公。
4周濂溪(一O一七一一O七三),名敦颐,字茂叔。历知州、县、转运判官。知南康军时,家居庐山莲花峰下,取故居之濂溪名之。胸怀酒落,如光风霁月。著《太极图说》及《通书》。二程皆其弟子。阐发心性义理之学,为宋理学之开祖。世称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5程明道(一O三二-一O八五),名颢,字伯淳。河南人。历官鄠县、上元县主簿。视民如伤。为乡民置会社,立科条。召父老而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于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其时王安石(一O二一一一O八六)执政,议更新法。与安石不和,出为判官。迁太常丞,知扶沟县。士子来学。十五六岁时与弟颐从学于周茂叔,遂厌科举之习。出入于释老者近十年,然后反求“六经”。和粹之气,盎于面背。文彦博(一OO六一一O九七)表其墓日“明道先生”。死后谥日纯公,改封河南伯。从祀孔庙。
6 程伊川(一O三三一一一O七),名颐,字正叔,程颢之弟。年十八游太学。胡瑷(九九三一一O五九)试诸生以颜子所好何学,得颐论,大惊。延见,授以学职。同学吕希哲(约一O三六一约一一一四)即以师礼事之。大臣屡荐,皆不起。寻召赴阙,擢崇政殿说书,在任一年八个月。每进讲必宿斋豫戒。劝戒主上甚严。士人归其门者极众。与苏轼(一O三七一--O一)不和,遂分洛蜀两党。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后以党论落职,至四川洛州。四方学者犹相从不舍。复宜议郎致仕。年七十五卒于家中。颐不重著述,唯求义理。著《易传》四卷,以义理释《易》。学者称伊川先生,其学称洛学,以其来自河南伊川与久居洛阳也。
7张横渠(一O二O一一O七七),名载,字子厚,陕西横渠镇人。少喜谈兵,年十八,上书范仲淹(九八九一一O五二)。范氏授以《中庸》,告以個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已而求诸佛老,乃反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于京师。二程至与论《易》,次日撤坐辍讲,尽弃异学,淳如也。举进士,为云岩令。以吕公著(一O一八一一O八九)荐,迁军事判官,充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不喜载,以按狱浙东出之。狱成,托疾归横渠。学者从之,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目大防(一0二七一一O九七)荐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不合,复以疾归。中途而逝。贫无以殓,门人共买棺葬于洛州。传其学者称为关学。所著曰《正蒙》《西铭》《横渠易说》。世称横渠先生。
8 《近思录》选语统计载拙著《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一九八八年,增订再版,页一三二至一三六。
9 《论语·子张第十九》第六章。
10 拙著《朱子新探索》,台北:学生书局,一九八八年,页四七九。
11 拙著《朱学论集》,页一二四至一二六。
12 同上,页一七七至一七九,详举各书之名称与内容。
13 详见《朱子新探索》,页四O一。
14 详见《朱学论集》,页一七九至一八O。
15 详见《朱学论集》,页一六三至一六七。
16 详见《朱学论集),页一六七至一六八;《朱子新探索》页四O一。
17 详见《朱学论集》,页一六八至一七六。
18 详见《朱学论集》,页一七六。
1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一九O一。
20 参看《朱子新探索》,页三九七至三九九之《<近思录>卷次与题目》。
21 参看《朱子新探索》,页三八九至三九六《论<近思录>》。
22 参看《近思录详注集评》卷十四,第二十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