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其实蛮焦虑的,每天纠结于工作能不能得到领导首肯,同事对自己的管理认可与否,在这些问题上来回折腾心力。朋友圈带来的是对于人的成长的压力,比较带来的差距让自己有些许的痛,一起进入区块链的人,现在都在搞节点竞选、挖矿、做自媒体、各种线下Meetup,大家都在飞速成长。从个人学习看,订阅了好多的付费专栏、节目,书架上的书越积越多,可“永远都看不完、学不完”的感觉每天如影随形。我想,这真的是要作为一个问题来看待和解决了。
可是这个问题,好像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成甲老师介绍过一个针对这类问题的方法:
自问自答。
把心中所有堵塞的困惑都说出来,让大脑去自动寻找答案。这个道理有些像蔡格尼克效应,先在大脑中抛出一个问题,但又不立刻解决,让它先在脑中悬置几天,自动让大脑产生回答问题的冲动。
对自己的种种焦虑,其实就是对于想实现跨越式进步的期待,可是对于跨越式进步,只是思考了在时间维度上去争取。试图通过别人(大师)的经验,快速填充对于知识的空缺,以此实现速度上的超越。一旦这个方法行不通时,就将所有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在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工作的繁忙上来,给了自己更多合理的借口去逃避问题。
逃避的结果是无尽的焦虑产生,为什么我不行?自我怀疑逐渐产生,心结由此打上。
对于心结的形成,细想还是思维惯性造成,环境已然发生变化,可还在用原来的思维去解决新问题。每个人都有一把锤子,问题就是那个钉子。问题是我还在用原来的锤子去敲一颗新的钉子。
思维为什么会停留在原来的通道?因为思维在很久以前的某个时间,就已经停止了更新,大脑停止了独立思考。停止等同于固化,想让固化的东西产生新的反应,是有些强人所难。
细思的结果,是应该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进去,先让自己在某一个方面能有所收获,通过点的深刻再去刻画线的连接,延伸到面。而对于一个学技术出身,又放弃技术多年的好读书的人,我想最重要的是要能理解事物的内在机理。
拥有快速解码事物本质的能力。
定义清楚了问题,接下来是找到一个突破点。这可能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学科:
复杂科学。
系统科学。
思维模型。
复杂科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深入事物的本质,找寻到事物的一般规律。系统科学,提供从理解单点问题到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在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一个模型,将思维创造成工具,规律的解决问题。
依从这样的思路,大概可以慢慢打开心里的心结,从焦虑走向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