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游戏烦恼,没用,找到合适方法,管用。游戏是符合心理学原理设计的,肯定能吸引人。每个孩子从游戏中获得的价值各不相同,总有某方面占主导,你能发现并因势利导,效果就好。
第一种方法,满足孩子快乐的需要
游戏设计符合天性,在玩中产生“多巴胺”,让人快乐。我们现实中哪些行为有助于多巴胺产生呢?
1.生理满足,美食、新衣服或者旅游,不能随便实现,要创设仪式感,强化快乐感受;2.孩子全然投入废寝忘食的场景,注意不包括打网络游戏,你不要打扰,这时的快乐远远超过游戏。3.创造机会让孩子利用自己兴趣和优势参与现实活动;4.运动,特别是大关节运动,可能孩子抵触,但运动过后的舒爽和能量的释放,孩子需要;5.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助别人,包括家人,助人是人的本能需要;6.学习上进步,孩子参与共同家务等等。
现实中多体验快乐,孩子就不想去虚拟中去寻找快乐,不妨试试!
第二种方法:满足孩子成就感的需要
游戏都有进度条,从低级到高级,及时反馈,体验到成就感,自我评价会高,让人能更好地接纳自己。
家长采用正向反馈的方法,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被看到和满足。家长用显微镜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陈述性肯定进行:今天你起床动作比昨天快了5分钟;今天你回家的状态很好;这次考试,你发现你的进步在哪里?同时家长与老师多沟通,多配合老师的教育,然后委婉提出要求,请老师也经常陈述性地肯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感觉自己很优秀,很重要,比游戏中的感觉强多了,他会更主动的投入学习和生活,以期望自己能得到更多肯定,让现实中的自己更强大。
现实中多获得肯定,虚拟世界越没有吸引力,不妨试试!
第三种方法:满足孩子自主感的需要
游戏有清晰的游戏规则,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技术和装备,玩家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等级;游戏可以随时进出,既可随意积分,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符合人的自主需要。
家长通过家庭会议确定亲子之间的边界,把个人事情和成员共同事情区分清楚。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对方为自己的事情付出精力和时间,要表达感谢。
同时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如使用电子产品、家务劳动、学习条件等,大家都要遵守。如果家长自由散漫,需要孩子认真学习,这个矛盾估计无法调和。
学业好坏需要孩子自己面对和负责。孩子处于小学低年级时,需要家长督促、帮助,等孩子到了中高年级,怎么学习,什么时候学习,尊重孩子选择。自主选择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保护好。
家长的唠叨是控制的一种,容易使孩子找到借口回到游戏中,需要注意哦。现实中多尊重和自由,虚拟世界越没有吸引力,不妨试试!
第四种方法:满足孩子归属感的需要
游戏需要团队合作,合作中玩家减少孤独感,获得归属感,满足了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增强现实生活中孩子团队合作的机会,就可能很好扭转局面。
孩子低年级时,多开展小伙伴玩家家游戏,亲子互动活动,减少兴趣班次数,孩子能得到更多体验,长大后被游戏中归属感吸引的可能性减小很多;高年级的孩子,非常注重伙伴的合作和反馈,家长为孩子创设合作类的项目,如志愿服务、竞技运动、研学项目、夏令营等活动,开展多个家庭的旅行活动,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都是能满足孩子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你只关心孩子学习,孩子只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可能这方面的抵抗力很弱。现实中多参与各类活动,虚拟世界越没有吸引力,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