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十六字心法‘’,提出“内圣外王”至今2500多年,而大多儒生离真正做到“内圣外王”相去甚远,为什么?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庄子著《天下篇》提出“内圣外王”;孔子的《论语》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性善论”与“四端说”;孔孟“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用以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
曾子《大学》“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时代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
明朝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事上磨”“知行合一”“致良知”与“天地万物一体为仁”“善恶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用自己的生命践行验证表达,成为了华夏历史上“内圣外王”“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的突出代表。
叔孙豹、庄子、孔子、孟子、曾子、张载、朱熹等人都做到了立德、立言,都是内圣的榜样,都成为了圣人,但都未完成立功,未实现外王,未达到圣王合一,而王阳明真正做到了内圣外王,是人称“真三不朽”的唯一人。
2020年4月1日星期三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