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读了这本《人在非洲》,我可能对非洲印象依旧停留在贫穷、炎热、黧黑这样的认识上。
我是在文友的建议下买了这本书,当时和《百年孤独》一起阅读,《百年孤独》因为人物关系网的梳理和对整个布恩迪亚家族谱系的认知,我读的云里雾里,迷迷糊糊,一遍根本无法理解。但《人在非洲》扑面而来的清新与真挚,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得《翅膀》《蓝羽鸟》《奔跑,奔跑》这些篇目。那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我仿佛被作者贾志红老师悄悄的带到了那片热烈的土地上。正如贾老师在《序》中写道的那样:我在一个四月辞别祖国、辞别满城的牡丹花香前往非洲工作……随着《序》的延伸,我们跟着贾老师看到了非洲大地上美丽独特的树、悲悯的河流、荼靡的花朵、浓郁饱满的果,还有那些可爱又有趣的非洲姑娘和小伙们……
画面感的语言,让我们身临其境。我们以为的非洲和贾老师笔下的非洲,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贾老师的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是人、景、物的融合。奔跑的乌力、厨娘嘎佳、阿芙,技术员蕾拉、小女孩法蒂姆等,这些生动的形象带给我们的不止有感动更有深层次的震撼。我清楚的记得《蓝羽鸟》中作者迷路时,如童话幻境般被一只轻盈、美丽、叫声美妙的蓝羽鸟带出了林地,并顺利的发现了施工队苦苦寻找不得的铺路红土。这段传奇一般的迷路经历被广为传播,蓝羽鸟如神鸟一般的存在令所有人都大为惊叹。正如那位长者所说的那样,那是只吉祥鸟,只有做善事的人才能看见它并听见它的鸣叫。还有《翅膀》里对于飞舞一夜飞蚂蚁飘落如雪的翅膀,那轻盈稠密的翅膀,不仅仅是为当地人带来这些丰富的蛋白质小虫飞蚂蚁的翅膀,其实也隐隐包含着对于阿芙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翅膀的惋惜,也有对噶佳跟着达乌远走高飞能否实现幸福的翅膀的担忧。年仅16岁的阿芙那么美丽,但是却要被父亲嫁给一个已有三个老婆的老头,同事们为此很愤怒,大家积极募捐帮阿芙父亲还债,阿芙幸运的免去了被嫁的命运。然而,对于阿芙来讲,这却并没有多大的惊喜。她的人生始终不能由她自己做主。说她傻吧,她却能看懂达乌是个好吃懒做的家伙,并不是真心喜欢噶佳,只是看中了她的钱。所以,这个姑娘心里明明白白,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基塔有条季节河》那条为巴科伊河提供水流的无名河,以及大家围观品尝蟒蛇时那种令人心悸奇异的感觉,那种场景及几个梦境都不得不让大家打心底里对这行为忏悔和反省。
细腻的笔触,满含爱的回响。贾老师和他们的208修路公司,在远隔万里的异国他乡修路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他们在那里用心的做着世界上最善良的事儿,遇到的也尽是善人善事。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无论是总经理老何、爱写诗的的技术员,百科全书一样的老汪等的,都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悲悯。《美丽的名字》中,我们看到善良的小女孩法蒂姆将作者带出迷路的困境,因为作者的简单回馈而感恩不已。当她有一天将自己的刚出生的妹妹抱给Madam贾看的时候,贾老师也被震撼了,有一部分黑人的孩子刚出生的几天里完全是白的,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过几天之后自然转黑。贾老师在书中解释了这种奇特的医学现象。但令我感动的是小女孩的妹妹的名字——Madam贾,这个名字是当地人对贾老师的称呼,小女孩一家把贾老师的名字起给新生儿,这是一种感恩、一种朴素的尊贵与铭记。这就是爱的回响。还有,贾老师作为援非团队里唯一的一个女性,同事们送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一间安有抽水马桶的小厕所。这是尊重,这也是关爱。所以,当贾老师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小事,琐事一一串联,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的都是满含爱意的诉说。
脚踏实地的创作,朴素中流淌真意。读完这本书后,正好赶上图书馆12月书会也以这本书为交流内容,我又读了一遍。同时把它传递给我身边爱读书的同事们,带着他们参加读书会。正好近日这本书获得了丝路散文奖,大家读它的意愿更加强烈。经过文友们多方协调,我们在那个周末的读书会上得以与贾老师面对面的线上交流。她很朴素、也很真挚。我没想到的是她一如书上照片的那样年轻,写作的人真的不会老啊。当贾老师近距离和大家交流时,当我们对于书中的褒义被贾老师善意的接纳时,当我们的困惑被贾老师细心解答时,对于书本中的内容又是一个重新认识。我想起朗读《古斯古斯》时,我被这种粥的香甜吸引,仿佛也随着贾老师的描述嗅到了小时候新麦打场吃的第一顿馒头的香味,那是大地慷慨的赠予,是母亲巧手的味道,也是关于故乡的回味。正如贾老师说的那样,一个写作者,你就老老实实的写,踏踏实实的叙述,写最真的情感,要克制要内敛,一定是真心的流露……有位文友说贾老师文章是静静的叙述下深流涌动,深以为然。没有热烈喧嚣,有的是平淡文字下那种深邃静寂的思考。
一场别样的读书会,与一本书的两次不期而遇,与作家的近距离交流,都让我生发了“借我一双翅膀”的想法,多想飞到那遥远的非洲大地去看看,徜徉在那馥郁的果香里,遇见那些可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