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历史背景】
卫出公(姬辄)的父亲蒯聩,本是卫国太子。
蒯聩的父亲是卫灵公,夫人就是著名的南子。
南子和宋国公子宋朝私通,卫灵公不计较,蒯聩却觉得耻辱,想刺杀南子。
阴谋败露,蒯聩逃亡。
卫灵公死前,曾经对他的小儿子郢说:我将来让你继承君位。郢不接受,不愿参与君位之争。所以卫灵公临死前,并未正式废除蒯聩的太子之位,也没立新的太子。
卫灵公死了,南子要立郢,郢还是不接受,说:就算太子流亡了,他的儿子姬辄还在,我不敢当。
南子没办法,就立了姬辄(十岁左右)。
蒯聩要回来奔丧,当然也要以太子之名继位。
卫国发兵,拦着不让他进来。
南子让姬辄“以王父命拒父命”——称爷爷为王父,对亲生父亲就不认了。卫国宗庙祭祀,和出政施令,都称灵公为父,不认蒯聩。
《论语》这段就是将姬辄托子路传达请孔子出山,因为整个国家名不正言不顺,都乱套了。
孔悝(和卫出公是表兄弟关系)的母亲(伯姬)是蒯聩的姐姐,她丈夫(孔文子)死后,她就跟一个长得很帅的仆人浑良夫私通。蒯聩利用了这层关系,说服浑良夫支持他政变,答应事成之后把伯姬嫁给他。
于是蒯聩和伯姬、浑良夫合谋,劫持了孔悝,胁迫他一起加入,孔悝屈服入伙。
事情成功,卫出公(姬辄)逃亡。
蒯聩就继位了。子路也就死在这次事件当中。
蒯聩夺权后,第一个杀了南子。一起合作的浑良夫也被他杀了。
但是蒯聩在卫国君位上也只坐了3年,就被赶下台,流亡中被杀。
卫出公(姬辄)一年后回国复位。
子路问孔子:卫君希望您出山执政,您会先从哪些事情着手呢?
孔子回答说:先正名吧!
子路一听就急了:有这么做的吗?老师这是扯远了吧!这名,怎么正啊?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名实不符,言行不一致,事就干不成;做不成事,什么事都苟苟且且,社会就没有伦理秩序,就不能兴礼乐;礼乐不兴,则法度乖张,小人得志,君子遭罪,那刑罚也不中。
刑罚不中,就是选择性执法,人们不知道怎么能行,也不知道怎么不行,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则人民无所适从,手足无措,没有安全边界,不知道哪儿能安身,也不知道哪儿能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