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读《三字》,连五天,略着迷

因为小熊子喜欢读《三字经》,而且能背下来的比我还多,所以我也不甘落后的读起了《三字经》。而这一读,竟然还入迷了。接连五日,睁眼就要背一遍(一般是在蹲马桶的时候),有了闲暇,就忍不住多学一段。

五日,也才五日,兴许是新鲜劲儿还没过,所以不敢大声说有多喜欢,但还是想趁着这热乎劲儿,说说这喜悦之情。

现在想来,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一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学某文。”也就是说,先学做人,再去增加见识,最后再是学文化知识(现在讲的数学和语文)。我心中一惊:还有这种学习法! 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文化程度不高,却依然能成事。他们懂得为人处世(虽然不是从书中学来的,而是从生活中观察来的);见多识广;因此能灵活运动书本上的知识,不为其所禁锢。

也有疑惑。如果这一套教学法真这么好,为什么现在不用了?语文课本上是有,但那些都是零星的片段,根本不足以触动人的精神,引发共鸣。结合ds的解释,工业社会需要的是技术人才,所以更强调“知识点”的累计,而不是人文精神的一以贯之。如果真是这样……如今我中华家已成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也这种教育体系也算功不可没了。只是,也许正式这种“工具人”式的培养方式,副作用便是使人的心灵感到空虚、迷茫,因此焦虑和抑郁多发?

因此,我的选择(读《三字经》)看似独特,其实不过也是“回归经典”大潮中的一员。这一套延续了1000多年的“教材”,真的只是“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才流传下来了?有争议。因此,至少让小熊子学之前,我要自己先学习一遍,看看到底讲了什么。

下面一段也颇有启发。

“《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

也就是说,读经典是有一个明确的顺序的——这一点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① 《小学》②“四书” ③《孝经》④“六经” ⑤“六子”⑥史书

说来惭愧,“历史”我也是刚刚入门,正热衷于《明朝那些事儿》,没想到读历史之前还有这么多讲究,怎么就从来没人说一句呢?

还是那句话,既然这些东西能流传1000多年,而且从结果上看,这套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了诸多我钦佩的大牛,那我就试试看呗,反正也我本来也要看的,按这个顺序看看也无妨,无非是原本有兴趣的历史部分晚一些罢了。

虽然指不定哪天这阵新鲜劲儿就过了——就像之前热衷于《论语》,却只读了几页,最后还是会回归有兴趣的《明朝那些事儿》上去——但我还是不禁畅想:一年之后我已经知晓了《论语》《诗经》《道德经》《庄子》,还有一般人不常听说的《孟子》《中庸》《大学》《荀子》,那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一身正气、淡定从容?还是愤世嫉俗、感叹礼乐崩坏?还是愈发成为书呆子?

不管怎样,变化是肯定的。我相信是往“一身正气,淡定从容”的方向去边,因为那是我期待的。如果是这样——我就要问问:为什么不拿出几年的时间培养我们的孩子来学习这些,明明这些比什么“知识”都要重要!而且,AI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的重要性必然会下降……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心智的提升,也许读经典正是那把钥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