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殷老师的讲座更像是教育叙事,有措施,有活动,有案例,有感悟更多的是坚持和刻苦不论对于教育还是对于写作。我将讲座结构和我深有体会的内容摘录于下:
一、每天坚持和学生一对一谈话:半年时间完成了与一个班86名学生的4轮谈话。这还只是她学习工作中的一小小部分。
内容包括:1.生活学习,能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2.近期学习目标,目标引导跳一跳。3.困难,给予指导。 4.想对老师说的话,不要等出现了问题再来交流。
她说:“每天的交流似与我的呼吸般自然且无负担。”“个体谈话是对学生最高的尊重。”“我爱他们只是出于我作为教师和母亲的本能,也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惬意。”“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手里”这些话是多么的真!
二、构建润泽的师生关系:
1.“润泽的教室”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围绕在知识的‘篝火’周围,共同感受知识创生之初的战栗与兴奋,共同发掘知识的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获得启发;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启发老师,师生合作,共同成长。”也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驯养”。
2.培养卓越口才:殷老师给孩子展示的机会,2019年,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大约50多个卓越口才的主题。
3.倾听:其实最根本处,我是在倾听知识,明白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困惑出在哪里?及时采取措施,把学生引导到对知识的倾听, 即与知识的对话上。而且让不同意见的人说话,这时候,生生对话就出现了,而我则在这过程中点拨之,这样对话就成了争鸣。大家的兴致就上来了。由此,产生了多重的对话。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的要义,就是让异质声音的出现。并引导这些不同的声音相互发现对方,发现对方与自己的不同,这样,倾听就出现了,老师的倾听也一样。倾听,就是发现声音的细微的差别,理解一个声音背后的不同情感、成见、见障,冷漠的原因。
三、对话交流,用书信打开学生心扉:
伯姆在《论对话》里指出:“对话的本质在于它关心的是真正的真理所在,绝不对真理做任何的折中和妥协。它不在乎谁输谁赢,它也不关心谈话是否一定要达到一个结果;它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谈话者之间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观点和观念,能够形成充分的友谊感和信任。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能彻底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对话,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对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灼见。一学期时间里,根据班级需要给班级写了12封书信,打气,劝导,指引,给予学习方法。
四、坚持阅读:一年时间里阅读20多本教育专业书籍,坚持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参加读书交流,内化知识。
孙影老师说:“读书对于我来说,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就像是你吃一个桃子,桃子吃完了,桃核扔了。你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但第二年才发现,桃核破土而出,长出了新的桃树苗。这种奇异的美妙,就像是相忘于江湖后,还有种相濡以沫的藕断丝连。”
五、坚持写作,让我留下了生命的痕迹,让我拥有穿越尘世的力量:
朱永新说过:“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写教育随笔能够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
赫尔博斯:“我写作,是因为光阴的流逝使我心安。”因为我早已习惯了每天见证学生的点滴成长,并在其中品味教师的琐碎幸福!
六、利用现有资源,自费为学生开发丰富多彩的生命课程:
“我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中国的教育。我怎么样,教育便怎么样。我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我有光明,教育便不是黑暗。”
七、坚持走在家访的路上,用脚步丈量对教育的朝圣:烈日炎炎的暑假,汗流浃背,以雨洗面,行走在家访的路上。
“我们教育对象是复杂的,而他们身后的成长背景也是多样的,只有走近他们,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慈悲,更多的宽容。
用四个词来概括殷老师的工作学习,那就是“坚持,行动,记录,感动”!不能学得其苦,但能学得其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