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沧海桑田

文/吟山(原创,未经许可转载必究)

小时候的海,离家很近,只有四公里。

那时的假日里,走着走着,就到了海边。

赶海是经常的事儿,小小年纪也不怕累,泥螺,沙蟹,海瓜子……

那时的小女孩也不怕晒,赶海回来就成了花花脸。

糊上了海泥的部位白,其他部位被晒黑。现在想想,要晒出个包公般的月牙黑脸,也是不难。

十四岁离了家,读书,工作……无论走到多远,总常忆那片海,还有赶海的那个小女孩。

《海涂》吟山摄于3月5日

几十年过去,发现那海离家已经很远了,就像记忆中的童年,正渐行渐远。

前两天,老同学相约去海边野餐,从家出发到海边,已是十多公里的路程了。

沧海已成了桑田。

《沧海桑田》吟山摄

曾于2000年去到荷兰,看到大片低于海平面的良田,惊叹于这个国家筑堤排水围海造田工程的伟大。

荷兰的围海造田(源网)

其实,老家的围海造田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以前,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筑塘则始于宋庆历七年(1047)。比荷兰还要早三百年。

此后的近千年中,人民寸土斗汗,艰苦创业,陆续修建480公里海塘,围垦出664平方公里土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岸线北移的速度更快了。沧海终成桑田。

《沧海桑田》吟山摄

《沧海桑田》吟山摄

我感叹于人民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虽然现在出于环境考虑,政府喊停了围海造田工程,但我也有幸见证了沧海桑田的伟大变迁。

《未完工的海堤》吟山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