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流浪地球》,也做了很多功课,终于迎来了我和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当我把开学第一课定义为“互+”星球的第一课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沸腾”了。一二年级的“沸腾“来源于不用上课的新奇,三至六年级的“沸腾”来源于对未来世界的求知欲和对老师这个“无所不能”的“百科全书”的信任。他们相信老师能给一个“非常完美”的流浪地球科普知识大讲解。
太阳会爆炸吗?太阳地球木星的相对尺寸和距离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接近巨大的木星?光年是什么?等离子发动机是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在课上把我问蒙圈了。我告诉大家,科技的世界,要等到你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今天我们在这个“互+”的星球上要学的第一课,叫“爱”。
我跟同学们说,导演在国外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很多老外很难理解地球都要完蛋了,为啥中国人跑路时要带着地球?“地球不复存在,干嘛还要带着地球一起逃,难道建个新的不好吗?”
我和同学们说,你们看吧,这就叫做“文化冲突”。文化有冲突是个有趣的事,充分证明了这部电影的人文内涵,输出的恰好是,我们东方人的自己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其中折射出的个体价值及家庭观念,真的很写实。
中国人喜欢热闹,家庭观念重。从买房这一点非常能够体现,从逢年过节一家人要团团整整在一起也很能够体现。小至个人家庭,大到国家,再大到整个地球。我们的观念都是一样的。这是自己的家,不能丢,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其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就叫做“爱”。
从帮助同学的“小爱”到保家卫国的“大爱”,这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热血。有爱便充满希望,哪怕再艰难,再不安。
最后,我送给同学们一句电影里面的话: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