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刘邦的印象,一是来源于历史课本,写了几句他以汉高祖的身份所做的政绩,也不过仅仅是只言片语;二是来自于各种电视剧,印象最深的就是胡歌当年演的《神话》,刘邦的扮演者形象猥琐至极,让我一眼就心生厌恶,从此对刘邦没有什么好感。
而在我所有收到的关于刘邦的信息里面,几乎没有说到刘邦有什么优点,除了很会拉拢人心,知人识人厉害之外,他的属下,文有萧何张良,武有韩信。至于项羽,最出名的当属“霸王别姬”,此外就是骁勇善战了。
从出身上来说,刘邦出生在农家,但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让他接受过教育。而项羽出生于世代为楚国效力的项氏家族,是楚国贵族,祖上是显赫的武将,叔父项梁对他十分看重,让他学文学武,最后还学了兵法。但由于楚国被灭,贵族阶级遭到血洗,项羽幼时过得流离困苦。
按理说,项羽不管是出身还是教育,都应该和刘邦远远拉开差距吧,怎么会被刘邦一路追上来甚至反超呢?
翻看完了《汉高祖秘史》,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点点答案。这本书是“翰林书院”帝王史系列中的第二部,主要讲的,就是刘邦的故事。本丛书在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把时代的英雄故事娓娓道来,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谷,气魄与迷茫,我们可以从中一窥。
出身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后天的努力、环境、运气等等都缺一不可。尽管刘邦出身较低,但他志存高远。在秦始皇出巡的时候,刘邦看到其威严气派的车队,就豪情壮志地说:
“大丈夫当如此也!”
此外,刘邦在萧何的举荐下,做了亭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作了一顶“冠”,别小看这个“冠”,里面有很多讲究,并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戴的。
从这两件小事上,刘邦的志向可见一斑。
除了刘邦,项羽也围观了秦始皇的出巡,他年轻气盛,当场说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话来。
至于项羽的学习上,学文学武他都没有耐心,面对叔父的担心他却理直气壮地说:
“识字只不过能够记住一些人的名字,一人的剑术再高明也只能击败一个对手。这些都不是我想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本事。”
不得不说,单从志向上来看,二人都是人中之龙。
接着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天下响应而起,刘邦和项羽都加入了浪潮。
之前刘邦作为基层的官员,工作是带领徭役,由于囚徒逃亡,秦律又十分严苛,刘邦连坐,大家都要死,于是刘邦干脆请众人大吃一顿,然后放了众人,自己也准备逃命。他的大度行为感动了十多名青壮年,他们自愿成了刘邦的随从。
后来刘邦又在萧何的举荐和樊哙、夏侯婴等人的帮助下,做了沛县抗秦的领导人,走上了成为皇帝的第一步。
同时期的项羽,因为叔父德高望重,在吴中地区也混得风生水起。在杀了郡守之后,叔父项梁成为了整个会稽郡的领导人。
他们走上了争夺天下的道路。
我曾经以为项羽不过是匹夫之勇,但却没想到,一个真正的项羽有勇有谋,才华过人:
巨鹿之战,他率领楚军渡河后没有休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打了主将王离一个措手不及,两支队伍打得你死我活,他深知擒贼先擒王,亲率八千江东子弟兵去杀王离,最后在短短时间内消灭了以往在中原无往不胜的秦军,从此在诸侯国树立了极大的权威。
后来项羽在一次次的军事战争中胜利,渐渐成为了起义军的实际领导人,哪怕在刘邦进入关中后,也不得不退让,暂时臣服于项羽,各诸侯都要接受项羽的分封,可以说,这时候项羽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但这不是结束,天下该是谁的,最后还是会回到他的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以下三个标志性事件可以说是解释了为什么项羽会输。
第一个事件是巨鹿之战之后他和章邯缔结合约,封章邯为雍王,留在了楚营,但他怕自己控制不住章邯带来的近二十万降军,就把章邯留在身边,让司马欣去率领,还派了一些楚军做领队,悲剧在于司马欣无法驾驭这支军队,秦军和楚军由于粮食供给也产生了矛盾,整个秦军变得不稳定,项羽得知后,和英布等人合计,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坑杀了秦军二十万人。
这个举动彻底让诸侯感到寒心,项羽慢慢失去民心。越是在乱世,人民就越是渴望尽早结束战争,迎来和平,如果项羽做了皇帝,这种坑杀降军的暴虐行径和秦始皇有什么区别?人民可不想才送走秦始皇,就迎来更残暴的皇帝。
后来还有许多事情,项羽都做的不人道,以至于与他素不相识的百姓都知道他心狠手辣,看不惯他,在他和刘邦最后的战争失败准备逃跑时向一个百姓问路,百姓都欺骗了他,可见,他的确是不够做一个心怀天下的君主。
其次,项羽多疑,没有从心底接纳章邯,而是派了自己信任却不能控制秦军的人去管理秦军,才造成了秦军的混乱。
项羽不光多疑,而且吝啬,对于有功的大将没有给予相应的封赏,引得许多大将对他不满,让刘邦有了可趁之机。
第二个事件就是后来和刘邦的终结之战,刘邦利用项羽的多疑成功地使用了离间计,先是说服了原本就对项羽不满的英布叛楚归汉,后又买通楚军,散布了项羽最信任的大将钟离昧也想叛变的消息,项羽经过英布的事情之后,更加多疑了,马上就对他们产生怀疑。再加上最后的致命一击——离间了项羽最重要的谋士范增,让范增愤而离去,死在了路上。
这时候,项羽基本上可以说是孤家寡人了。
反观刘邦,虽然没有项羽过人的军事才华和突出的军事成就,但却因能容人用人的风度渐渐被世人所知,称他为长者,即宽厚并且自尊的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跟随。
第三个事情是在刘邦率军西征的时候,没有整体规划,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跑,张良来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问题,刘邦考量了之后,将这次行动的全部规划都委托给了张良,自己照着行事。单从地位上来说,刘邦和项羽是平级,但刘邦却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能够如此放心张良,这如何不让张良对他死心塌地呢?直到刘邦死,张良一直是他最重要的谋士。
这一路走来,刘邦接纳了许多的人才,从善如流,并且给予他们莫大的信任,让他们几乎都死心塌地地为他出谋划策,跟着他出生入死,再凶险的境地,也有许多人的帮助,才让刘邦一次次化险为夷,笑到了最后。这一点,到最后几乎成了孤家寡人的项羽是万万比不上的。
其次是刘邦非常宽厚,他约束军队不扰乱民生,和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民心,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为百姓做的事,都算是有了回报。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我们还是得怀着一颗谦逊的心一直学习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