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忠魂 彪炳赣东北
——寻访王奇岳在闽浙皖赣苏区的革命斗争
(记者 刘克洪 赵靖琳 谭禄柳 但瑾 尹向宁)
“我父亲王奇岳,原名王守谟,1896年3月出生于綦江隆盛镇石梁村柏杨湾。1920年下半年从重庆赴法勤工俭学,1925年由法国巴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时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下半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奉派回国。”7月12日,采访组在重庆两江新区采访王奇岳之子、离休干部王化阳时,王化阳向记者介绍道。
即将90岁的王化阳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谈到他的父亲心里充满着无比的激动和崇敬。他告诉我们,王奇岳回国后,先后在武汉党中央机关、湖北省委、顺直省委、中华全国总工会、闽浙皖赣省委工作,先后担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长、顺直省委秘书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闽浙皖赣省委秘书长,1935年5月在磨盘山战斗中英勇牺牲。其中在顺直省委工作时,组织上安排他与同到天津的共产党员李盛莲结为夫妻。王奇岳短暂的一生,在闽浙皖赣苏区工作的时间最长。听着王化阳的介绍,我们的思绪似乎又走进了90年前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
【闽浙皖赣驻英名】
王奇岳是1932年冬天从上海到达闽浙皖赣苏区的,党中央安排王奇岳协助闽浙皖赣苏区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工作。1933年12月,方志敏担任中共闽浙皖赣省委书记,王奇岳担任秘书长,具体协助方志敏处理省委日常工作。
王奇岳去苏区时,妻子李盛莲因怀有身孕,又带着长女王化春、儿子王化阳,党组织批准她与两个孩子暂回湖北省江陵郝穴镇娘家住下,待她把孩子安置妥当后,再听候组织安排。不料夫妻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王奇岳到达苏区时,这里刚由赣东北省改为闽浙皖赣省,地域包括赣东北、闽北和浙、赣交界处十几个县,省苏维埃驻在横峰县葛源枫树坞村。当时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并组织军队向全国各苏区进行新的“围剿”。苏区军民在方志敏的率领下,已先后粉碎敌人第一、二、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快速发展。
王奇岳一到苏区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正如当时闽浙皖赣苏区妇女部长杨树兰在回忆录中所述,省委的一些报告、决议、法令、通知等文件均由他起草,然后送方志敏审阅修改签发。方志敏不在省委机关时,他更是不知疲劳地工作。
作为知识分子的王奇岳,对同志热情关心,刚到苏区不久就与群众打成一片。当时担任横峰县第三区区委书记的黄礼华回忆道:“王奇岳文质彬彬,文人性格,不大爱开玩笑,但对同志热情关心,态度和蔼,毫无架子。”1934年春节期间,他曾亲手烧了四川风味的小菜给同志们吃,大家都很钦佩他。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王奇岳协助方志敏等开办了“共产主义学校”(省委党校),对省委、省苏区各部委、各县区委书记和各县区苏维埃主席等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工作艺术。同时创办了《工农报》和《突击》期刊,编印了《工农读本》,对苏区干部军民进行军事、政治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揭露反动派的种种罪行,提高干部军民的思想认识和阶级斗争认识。
如何建设巩固革命根据地,王奇岳协助方志敏大力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先后颁布了《各级苏维埃工作条例》、《土地税征收法》,印发了《关于搞好春耕生产运动的训令》、《为全部实现省苏维埃农业生产计划而斗争》等文件,促进生产发展。据资料记载,1933年苏区农业生产比上年增加两成。同时,为了巩固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小工厂、小企业以解决军需民用,苏区制定和颁发了《劳动保护法》,通过了《关于苏维埃职工问题的决议》,以发挥广大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推动各项生产的发展。
在军事工作上,王奇岳在方志敏领导下,积极动员苏区人民参加地方游击队和正规红军,扩大红军队伍。在1933年初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方志敏与王奇岳指挥红军机动灵活地寻找敌人的弱点,进行伏击和袭击,发动地方游击队到处袭扰和疲困敌人。在战术上发动群众采用地雷、陷坑、埋竹尖等方式阻击迟滞敌人的进犯。主力红军在苏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各县独立团、独立营及各区、乡游击队配合下,经过浴血奋战,終于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保卫了红色根据地。
1933年上半年,闽浙皖赣省苏区红军主力第十军,奉党中央命令南渡信江,归属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建制,改为红十一军。主力红军调走,王奇岳协助方志敏按照中央要求,迅速开始组建新红十军。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很快组建了一支由闽浙皖赣省地方军区赤卫师,各县独立团、独立营,区乡游击队等5000多人组成的新红十军。为了解决部队抽调后地方兵力不足的问题,方志敏、王奇岳积极动员工农子弟参军,补充进这些地方武装部队。
【热血抛洒赣东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灭亡中国的步伐。然而蒋介石不顾全国各界各族人民的反对,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对日不抵抗。1933年9月开始,蒋介石集中百万军队向各红色苏区发起了疯狂的第五次“围剿”。
敌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由于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他们强令闽浙皖赣苏区军事上执行以“红色堡垒反对白色堡垒”的错误方针,加上原来搞了肃反扩大化等过左政策,使苏区元气大伤。而敌人力量强大,他们在苏区构筑了众多碉堡进行封锁围攻,人数上也十多倍于红军,采取步步为营、分割推进的战术,使根据地日益缩小。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乘蒋介石扩大内战之机,在侵占东北三省后更加疯狂地对华北五省进行武力侵吞,致使中华民族陷于危亡之境。中共中央在反复呼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无效后,被迫一面进行反第五次“围剿”的战斗,一面积极准备抗日。1934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北上抗日宣言,同时将红军第七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遣队从瑞金出发,打破蒋介石军队的重重阻击,于当年10月转战到闽浙皖赣苏区与新红十军会师。中共中央电令方志敏将新红十军与红七军团合并,编成三个师,仍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
1934年11月底,北上抗日先遣队从闽浙皖赣苏区所在地葛源出发,先后在赣、浙、皖等地冲破了十几倍敌人的围追堵截,打了许多胜仗,歼灭了大量敌人。然而终因敌我兵力过分悬殊,被迫进行分兵作战。1935年1月,方志敏带领红军部队为了冲破敌人的包围,转战至怀玉山遭到敌人伏击,突围中方志敏不幸被捕,8月在南昌英勇就义。
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撤离苏区后,由曾洪易留下主持闽浙皖赣省委工作。省委秘书长王奇岳和省委机关随同留下的新红十军第三十师进行保卫苏区的战斗。面对敌人优势兵力的围堵,王奇岳和省委机关被迫转移到磨盘山一带继续奋战。
留下主持省委工作的曾洪易,在主力红军长征后,到1935年1月,看见形势日益严峻,思想消极动摇,不断散布失败情绪。这时抗日先遣队粟裕所率的先头部队,在突破敌人包围后,也转战到磨盘山地区。粟裕发现曾洪易的错误行为,报经中共中央江西分局书记项英批准,撤销了曾易洪的一切职务,由关英代理省委书记,曾洪易不久即叛变投敌。1935年2月,粟裕按中央分局指示,将所部改编为红军挺进师,向浙西南挺进。
1935年春,王奇岳随关英在德兴县大田苏家召开了赣东北地区的区以上干部会议,共有五十多人,会议由关英主持,研究决定了将各县独立团、独立营改编为游击队;在赣东北地区建立包括信河和乐河两个特委,特委下面建立中心县委、县委、中心区、特区等党组织。会后,各级党组织按照会议要求组织起精悍的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随着敌人对苏区的核心地区的攻占,整个苏区失去了集中统一领导,各地相互失去联系,讯息隔绝。分散于赣东北、浙西南、闽北、皖南等地区的党组织、红军游击队和被打散的各地小股红军部队,各自独立坚持对敌斗争。
王奇岳及省委机关在关英率领下以德兴为中心,在德兴、婺源、乐平、浮梁一带,开展游击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贵(县)、余(杭)、万(年)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深入敌后埋地雷、炸碉堡,神出鬼没地歼灭敌人,有一次在三县岭地区就消灭了进犯的敌军九十多名,缴枪七十多支。横峰县委领导的上坑源游击队仅有九十多人,依靠有利地势和群众支援,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把围攻上坑源的一营敌军打得弃械而逃。横峰县委领导的独立营,数次袭击葛源,摧毁了敌军的碉堡,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赣东北特委领导的游击队,摧毁了葛源附近长林山一带的敌军封锁网,袭击了篁村、槎源坞的敌军炮台,使敌人日夜胆战心惊。
赣东北地区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增加数倍军力,实行野蛮凶狠的抢光、杀光、烧光政策,进行残酷“清剿”。 1935年四五月间,赣东北地区各游击队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干部战士和革命群众遭受很大损失。省委及特委一些负责人在与敌人的斗争中相继牺牲,王奇岳也于当年5月在磨盘山的一次浴血奋战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投身革命即为家】
“我父亲参加革命工作后,就再也没有回过他的老家綦江,我与父亲分别时也只有一岁多,父亲的故事多数都是听母亲讲的。”谈到家庭,王化阳拿出父亲在上海时与家人拍摄的一张全家照,向我们介绍。
王奇岳妻子李盛莲在上海与丈夫分别后,1933年7月回到湖北老家郝穴镇生下女儿王化庆。不久得到王奇岳以秘密暗号送来的消息:上海党中央机关遭到敌人破坏,不能再去上海,听后通知。李盛莲还到指定地方,与王奇岳派来的地下交通员接上了关系,准备一道去苏区参加革命斗争。
为了安顿好孩子生活,以便随时前往苏区,李盛莲根据王奇岳来信安排,专程将长女王化春、儿子王化阳送往四川省綦江老家,交由孩子祖母及伯父、伯母王根澄夫妇抚养,随即自己返回湖北郝穴抚育三女王化庆,并等待组织通知。
王奇岳之兄王根澄系前清秀才,曾参加过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思想开明。当李盛莲带着子女来到綦江托其抚养时,王根澄虽从未见过弟媳和侄女、侄儿,却都乐意答应下来。还触景生情地写下了《感怀》诗:“我家有燕儿,秋去已如客,春来不见回,堂上偏多惑。鸟飞天本空,鱼跃海河阔,孺子在天南(指其子王良在闽、赣作战),岳弟闻河北(因李盛莲佯称王奇岳在河北工作)。可怜倚闾人,一望到天黑,分别富贵愁,团聚贫贱得。儿女已成行,相逢未相识(指李盛莲带来的儿女),何时获太平,槐庭观圆月。”解放后王根澄受聘为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
从綦江回到湖北的李盛莲,1934年下半年接到王奇岳的秘密通知:交通中断,暂不能去苏区了。迫于生活需要,也为了掩护今后革命活动,李盛莲1935年春考上了汉口红十字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当年3月入学不久,李盛莲接到从郝穴镇转来的一封王奇岳写来的书信,里面内容简单:只问了她和孩子的情况,信内自称工作和身体都很好。李盛莲见是一般问候信,又因开学很忙,也就没有回信。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过王奇岳的音讯了。
李盛莲从学校毕业后,在沙市从事医生工作,虽然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她利用医生的职业掩护了许多革命同志,以这种方式默默地继续为党工作。
1940年,李盛莲接到湖南常德县一个署名罗登惠的人来信,信中告诉李盛莲,王奇岳已于去年牺牲,但信中也没有告诉她是怎样牺牲的。闻此噩耗,李盛莲十分悲伤。为了化悲痛为力量,她将长女、次子从綦江接到沙市自己抚养,决心将子女好好抚养成人,以此告慰九泉之下为革命牺牲的丈夫。
解放后,李盛莲给刘少奇去信打听王奇岳的下落,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说王奇岳已经牺牲了,同时得到了王奇岳原籍四川的烈士证书。至于王奇岳是如何牺牲的,经刘少奇证明,王岳奇是1935年5月在赣东北磨盘山战斗中牺牲的。
青山不老,英名永存。
记者 刘克洪 赵靖琳 谭禄柳 但瑾 尹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