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瓶子好漂亮呀,我也想有一个”
“那你去泥工区自己做一个不就行啦”
“可是那个作品不能带回家,我想带回家给妈妈看看”
随着对瓶碗罐的探索,孩子们对花瓶的兴趣越来越大。
简单的缠绕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处于对孩子兴趣的激励以及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老师们在幼儿园的支持下购买的陶泥提供给孩子们自己制作喜欢的瓶碗罐,当老师提出可以利用陶泥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时,孩子们兴奋极了,通过对陶泥的初步感知,我们了解到陶泥延展性很强,塑形效果也很棒,对幼儿来说是一件既比较容易上手又比较难玩出花样的材料,孩子们刚开始制作立体瓶碗罐时,是用“贴片”的方式,将制作好的一片片陶泥围在底座上,刚开始这样的方式还能够很好的塑形,但没过多久,越来越高时,孩子们发现,中间中空的部分已经支撑不了上面的重量了,这样瓶身就会弯曲,好想要塌掉一样了,是用这样的办法,孩子们的作品都不能做的太高,于是第一版方法在尝试中被淘汰掉了。
孩子们又继续探索第二种方法,就像用橡皮泥围瓶子一样,孩子们将陶泥搓成小细条,一圈一圈围起来,这种方法确实能够让陶泥塑造出更多的造型也不容易倒塌,到这时有孩子发现,他们塑造的大多都是直上直下的瓶子,像一个小桶一样,并没有很好看的造型,孩子们想要做出造型是比较难的,如果没有掌握好平衡,很容易就会倒塌,这样作品就又要重新来了,因此,这时能看出来孩子们的作品都差不多,造型并不丰富。
老师同样发现了问题,但并没有着急解决,而是采用启发的方式,因为在福禄贝尔区老师发现,孩子们也同样不能用建筑大师积木搭出立体的瓶子来,因此在讲评、分析如何搭建立体瓶子时,老师带孩子们一起研究了拼摆方法,想要向内收时,每一层都需要比上一层更靠里一点,想向外扩时,则需要每一层比上一层往外一点,老师带着孩子们一层一层的拼摆下来,孩子们学会了方法,也就同样学会了拼摆。
这个方法不仅能够运用在拼摆、搭建,在陶泥的小朋友也学到了这个方法,后面他们在塑形瓶子时,想要内收还是外扩都在原来基础上稍微一动一点点,慢慢的,一个“像模像样”的小花瓶就出现了。
好不容易做好了小花瓶,孩子们又不满意啦。
“这是他一点也不像花瓶呀,我们班里的花瓶都是平平的,特别光滑,没有这些线,怎么办呀?”
“我知道,之前王老师说如果陶泥上裂开了,有线条,用水蘸一蘸,抹一抹就没有了,就光滑多了。”
于是最后一个步骤:沾水、抹泥,完成!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陶泥,兴趣很高,这也是促成这次活动开展并且研究下去的动力,孩子们的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