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新闻、玩游戏,时刻紧跟社会脚步,怕自己不合群,听不懂热词。然而看了玩了就进步了吗?并没有,而是耗费大量时间,蹉跎岁月,又来耗费精力懊悔,恶性循环~~。天天躺在床上的霍金,与时代脱节了吗?no,他的观点至今闪闪发光。经典是不过时的,更值得我们花时间学习。
1.朋友圈
怎样建立自己朋友圈“品牌”?(感觉是有一个平台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发自己的经历?No. 这些对他人来说大多无用。什么才有用?有见地的思考,不管是自己所思所想,还是转发他人文章,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以怎样的心里来发圈?发了圈,老惦记有多少人点赞啊,有多少人评论啊,有时还要纠结半天发还是不发,某某人看到会怎么想,哇,发个圈跟上台演讲似的,耗费精力。需要调整心里,发圈是为了分享好的知识、思想、物品给别人,至于别人怎么看,淡定,管他呢。
花多少时间在朋友圈上?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浏览,而不是时时翻看。朋友圈可以关闭,试过,但还是有点不自在,老想看。关闭小红点提醒之后要好些。
2.网络信息、电视
哪些信息值得看?如今电视、新闻质量高的内容确实不多,但打开后就很难关,被牵着鼻子走了?所以电视不看,值得看的节目可以固定时间网络上看流畅版(付费无广告)。有价值的新闻不多,明星八卦就占好大一部分。
文中提到每周六抽3小时来看自己关注的网络信息,而且不只是看,而是思考这个问题的重点是什么?我是怎么想的?
3.知识如何为我所用?
知识只有自己深加工以后才可能是自己的。就像同一个原材料经过你的思考融合输出才是你的“产品”。例如作者说读书一小时,要花五小时来思考,书里到底写的什么?对我有何意义?思考比读书更有意义。读书只是了解他人的思想,而轮到自己,就要自己思考了。
彭彭说她每次看书都有目标,知道自己看这本书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我以前基本是一本书打开从头读到尾,或者读一部分就搁置了,没有带问题去读书,收获甚少,即使记住一点点作者的观点,也架不住记忆指数级的淡忘。
4.教育
关于教育有两个方面没明白,期待彭彭明天的详解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不好?素质教育不正是全面发展吗?
为什么说教育是阶级固化精巧的隐性工具?我们不正是因为高考才能跳出农村吗?
吴梦楼
旅游文案/宗教学小硕/微信JoshuaMoses
2
一些新的想法:
教育,平等的表皮下,一种制造阶层分化和维持阶级固化的极为精巧的隐性工具。西方教育是天堂?更为精巧而已,辅以社会福利,维持阶层隔离与平衡。
生为穷人,便已输在起跑线。穷学生们经历着一系列的劣势——低质量学校,意味着劣质的基础教育;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无处提升名校要求的“综合素质”;遭遇困难时缺乏支持,只能被精英阶层制定的游戏规则摆弄。
而正是这群人,在为“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考废除英语/数学……”而欢呼雀跃,而且拿他们臆测的所谓国外天堂般的课堂,为自己的既蠢又懒的人生辩白。
当下的时代,生为穷人,已然不幸。加上蠢,被人卖了尚不自知。懒,则不可救药。
我为我的同类哀。
------------------------------------------------------------------------------
所谓素质教育,可真是赤裸裸的阳谋。精英阶层鼓吹这一套也就罢了,那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偏偏许多底层子弟也被忽悠得五迷三道,自我麻痹,自我荒废,那真是万劫不复。无他,既懒且蠢而已。
素质的涵义是什么?素质的标准由谁制定?素质的筛选由谁考核?当乡村少年第一次坐火车进城,“精英子弟”早就满世界旅游当“志愿者”;当小城子弟普通话都讲不清,二代们早就英语娴熟顺带第二外语;当县城的新华书店只有教辅材料卖得欢,北上广的影院早就与好莱坞同步接轨;当县中的文体娱乐全部为语数外让道,大城市的孩子们正在音乐和体育的熏陶下“全面发展”......请问,到底是素质差别还是机会不均,是智力差异还是资源不同?难道割麦刈草、喂猪养羊不是亲近大自然的素质,总角之欢、洒扫应对不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抱歉,素质的标准不在你手里。
请和我一起复习一下教育的定义:教育(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不要纠结定义了,也许咱们的教材版本不同)明白了么?
还是太过含蓄,由我引申一下吧(根据评论建议,已修改,谢谢):“素质教育”可以成为并且正在成为实现阶层固化和阶层世袭的隐蔽工具。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