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殃及池鱼
【拼音】
yāng jí chí yú
【释义】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出处】
《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解释:宋国的桓魅有颗宝珠,他犯了罪逃亡在外,朱景公派人问他宝珠在哪里,他说。“把它扔到池塘里了。”于是弄干了池塘来寻找宝珠,没有找到,鱼却因此都死了。这表明祸和福是相互依存的。
【近义词】
池鱼堂燕 城门鱼殃 累及无辜 唇亡齿寒 池鱼林木 唇揭齿寒 池鱼之殃 根株牵连
【反义词】
爱屋及乌
【成语故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
晋武帝死后不久,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後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在宋之后又经历了齐、梁、陈等四朝,此四朝位于淮河以南,历史上称为南朝。在这期间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之后是北齐,西魏之后是北周。同时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有:汉、夏、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等十六国。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
在当时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叫侯景,坐镇河南,拥有十万军队。因为与大丞相高欢之子高澄不和,在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背叛东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担心与西魏的联系被切断,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朝许多大臣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损害和东魏的友好关系;但是八十四岁的梁武帝却相信这是统一国家的预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为河南王。
这年八月,梁武帝派萧渊明率领军队讨伐东魏。九月,萧渊明的军队逼近彭城(今江苏徐州)。十一月,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救援彭城,派杜弼担任救援大军的军司。慕容绍宗用诱敌之计,引诱萧渊明深入追击,然后以伏兵夹击,活捉萧渊明,梁军伤亡逃走的有几万人。
大胜之后,军司杜弼写了一篇给梁朝的檄文。文中说:“东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战争,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现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后来又说尽好话投靠梁朝,企图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灾乐祸,忘了道义,连结奸人,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侯景这样的卑鄙小人,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延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会无辜地使长江淮河流域、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遭受战争之苦。......”
正如杜弼文中所说的一样,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造成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使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造句举例】
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不要随意的指责别人,真相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因为很可能就殃及池鱼,无端的给其他不相干的人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