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如我绘
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克服了重重心结,变得坦然以后,会遭遇女儿的重重心结。
虽然可以理智的理解她抑郁焦躁的背后缘由 ,却难以接受这个现状,因为要成就她,可能就需要自己做出改变,把自己压扁了重塑,更加温和坚韧。
这究竟是怎样的疙瘩,感觉啃也啃不动。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孩子在试探我的底线,却又担心抑郁症可能出现的糟糕后果。所以,这样的关系,让我感觉时刻紧张。
每天盼望着晚上到来,盼望着睡觉来终结这一天,明天会有新的开始。眼瞅着更年期就要碰上青春期了。
可我对于自己的信心为何大过对于孩子的信心呢?这可能也是一个骄傲的体现吗?
都说言传身教,可自己的努力,孩子终究体会不到。孩子的成长,却远远的无法触及。
读过了《青春期大脑风暴—青少年是如何的思维和行动的》,稍微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状况。但难免会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总觉得人家的孩子不需要大人操心,就会成长。而自家的孩子,无论你如何努力,她始终留在原地。
心理学也学了不少知识,但对于大脑和心理,我们仍然有很多盲区和未知,很多思考不透的危机。记得,有一个博主说,人类的恐惧来源于未知和不确定性,这好像直击我的要害。
虽然理智上清楚不确定性才是真正的境遇,但心里仍然向往确定性和恒常性。该如何解决这样的心理矛盾?
有些人说需要找一个平衡,其实这样还是将自己处于压力之下。我心里总是在寻找一种自由惬意淡泊坦然的状态,努力行动,借力成事,也是我期待的状态。
只是,真的遇见事了,还是难以淡定,这也是正常心理反应吧。突然悟到一点,随他去吧!毕竟那样的电流是肉体正常反应,不会持续很久。任凭它冲过去,力量也就越来越弱。
而青春期的大脑必然经历这样的波动和重塑,他们有的是力量与之抗衡,搏斗并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情绪。所以接受这种状态,可能要比去改变并拧巴过来好多了吧!
即使我也经历过青春期,总觉得自己的和孩子的不一样,认为自己比孩子更稳定。可时间会冲淡一切,那时的鲜活早已荡然无存,仅存的记忆不咸不淡。此时的心境已体会不到彼时的热烈,承受不了强烈的冲击。何苦为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