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分类:悬疑推理
时间:2017.3.8—2017.3.9
评分:四星
提醒:以下涉及剧透,介意者自行退散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十个相互陌生、身份各异的人受邀前往德文郡海岸边一座孤岛上的豪宅。客人到齐后,主人却没有出现。当晚,一个神秘的声音发出指控,分别说出每个人心中罪恶的秘密。接着,暴风雨让小岛与世隔绝,《十个小士兵》——这首古老的童谣成了死亡咒语。如同歌谣中所预言的,客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杀人游戏结束后,竟无一人生还!
所谓好看的推理小说,想来就是详而细之地描绘事件,然后把种种疑点传递给读者,这些点越是离奇想不通,便越是勾人好奇,迫不及待地看下去,就此而言,《无人生还》已算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去开始必要的人物与事件介绍故事,从进入正题起就一步一步把不可解的谜团抛出,深夜看来极是恐惧,甚至十个人都死掉后,还能靠一段看似无关的警察勘探现场,再一次把恐惧推向顶峰:维拉是读者所知的岛上最后一个活人,她上吊自杀后,脚下的椅子竟不是踢倒的,而是和其他椅子一样整齐的放在墙边……读至此处时,只觉满身的汗毛直竖。,赞叹不愧为经典。
然而看一眼页码,此书已读过95%,难道如此错综复杂的案子,作者可以在那仅仅5%里面解释清楚么?
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被人们推上推理小说神坛的阿加莎,也是做不到的,在接下来的部分中,虽然解开了凶手的真面目,也呼应了文中的一些暗示,不至于让凶手的身份显得突兀,但前文中的许多悬疑点在解释时都是一带而过,含含糊糊,让酣畅淋漓之感顷刻间变成了个糯米团子,堵在喉咙里不上不下,憋得人难受。
先说一则乌龙,第十三章中,维拉和艾米莉·布伦特谈话,当维拉得知布伦特曾因女佣不守妇道、未婚先孕将其赶出家门,并且女佣后来自杀后,认为布伦特霸占着道德制高点,简直不可理喻,令人害怕。
然而布伦特的做法只是不通人情,虽然让人难受,却并没有做错。与之相反,认为布伦特霸占道德制高点的维拉却是故意淹死小主人的,并在对话中表现出“土著的命不如白人值钱,死了就死了”以及“黑人不是人”种种想法。
读至此处时,我觉得十分矛盾,分不清这种思维究竟是作者赋予人物的,还是作者本身的态度。
从文章看,布伦特的做法没有问题,妻子出轨的将军并不算做错,法官控制的判决实际上证明犯人有罪,三者的共同点是,都是在“私人”审判,而幕后凶手显然不认同这种做法。
可讽刺的是,这位凶手用另一场“私人审判”来审判其他人的“私人审判”,同样没有走法律程序及大众的认可,凶手如何就霸占了道德制高点?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严于律人宽于待己么?
稍微值得庆幸的是,作为凶手的法官在被“定罪”的案件中,的确是正义的,并且杀人动机也不是维护“正义”,而是想尝试一场“完美犯罪”,虽然这理由也有些让人费解,但总不是特别难以接受。
接下来,正式说一说堵在心口中的糯米团子们。
整个故事的线索可以说是两条:预言线索(童谣)和验证线索(小瓷人)。
预言线索最终的定位是按照犯罪轻重排列,也就是每个人的死法实际上都是早就预定好的,可是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其中很多事情都是突然发生的,比如罗杰斯太太的晕倒,比如老将军一个人静静,凶手怎么可能预料到这些呢?
通篇我都非常在意这些小瓷人是如何被人拿走的,可是作者给出的最大解释竟然是,“趁机”拿走了小瓷人,是的,和其它解释一样,都是“趁机“。
我想问问,如何“趁机”
第一个死者安东尼·马斯顿死于氰化物,凶手的自述是“我随身带了些氰化钾,趁着留声机宣布完对每个人的指控,所有人乱成一团的时候,轻而易举地把氰化钾放进了马斯顿几乎见底的酒杯里”,然而再乱作一团,屋里也有十个人,这么多眼睛看着还能把药投进去,这是有多厉害?
再比如,只剩下五个人的时候,为了安全及互相监视,五个人几乎都是在一起行动的,期间只有隆巴德单独出去过,那么凶手是在什么时间“趁机”找到了一些水草,并且把这些水草神不知鬼不觉地挂到维拉的房间的呢?
除了这些时间上含含糊糊的点,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十分莫名其妙的地方。
凶手攒了一些安眠药片,到了足够致死的分量,趁乱偷偷放入罗杰斯太太的杯中,众目睽睽之下,这些药化的怎么会这么快?难道这么多安眠药放在酒里,酒点颜色状态口感不会变么?罗杰斯夫人是傻子么?
第23章,多次写隆巴德露出狼一样的笑,好像在暗示什么,实际上直到四,这个人也没干啥特别的事情。以及他手枪如何丢了,又是怎么放回来,凶手为什么把手枪放回来,这些疑问都无从解答。
如果所有的悬疑点通通用“趁机”和“凶手就想这么做,没有原因”来解释,那还看什么推理,直接看神经病杀人记录就好了……
综上所述,虽然小说成果的将高潮及悬疑长推到95%这么多,简直把悬疑发挥到了极点,却最终因为5%的失误毁掉了全局。
正所谓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想必就是这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