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作为幺仔的我,没有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而是被带着外出打工。懵懂的我只知道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读书的时候,学校宿舍是铁打的营地,我们都是匆匆而逝的流水,只有老家才是家。
工作后,陌生的城市成了最赖以生活的地方,而曾经最熟悉的家似乎变成了旅店,自己只是一名匆匆的旅客。家,变得很模糊很模糊,它不在这头,也不在那头,又像遍地都是。
2
两年前,家里条件稍好的时候,父母决定给两层的老房子加到四层和装修。父母本是建筑工人出身,同时为了省钱,并没有请工人,而是靠着俩人的空余时间一点点的给房子加层、装修。
去年,大哥结婚,四楼父母已经装修好。因为二三楼还在装修,所以过年回家,我都是住在四楼。
我的房间,一目了然。一张简易的铁架床,几个堆放的箱子物件,以及床上背起就走的背包。
每到夜里,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望着这空荡荡的房间,我找不到一丝家的感觉。它太简单,太陌生,仿佛是一间短租的小旅舍。
此时,我会想起远在几百里外的那座城市里的家。那个家狭小却五脏俱全、布置精心。它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有我的气息,我们彼此熟悉、依赖。相比之,那里更像我的家。
然而,那只是我租的一个房子而已,它不属于我,它不是家。
那么哪里才是家?家又是什么?我开始迷惑,找不到家的方向。与之相处二十余年的家竟然形同陌路!
3
我是个厌倦于两地奔跑的人,高中的时候是每个月回一趟家;大学是每学期回一趟家;工作后则只在过年时才回一趟家。
我一直认为,家回得太多,便没有了家的味道。恰好的水泡出的茶浓郁而甘香,水多了,泡的次数多了,都会让茶的味道变得清淡,渐至无味。
看看那辉煌的唐诗,最感人的诗往往出于游子之手。诗的一字一词勾勒了他们对家最美好的想象,构筑了他们对家最深情的思念。
仗剑天涯的李白写下了《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漂泊困苦的杜甫写下了《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颠沛流离的孟郊写下了《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异国他乡的王维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别离,最是深情。
当时光流逝,万物变迁,连最熟悉的亲人朋友、山山水水都与你的距离越来越遥远的时候,我们便会越发怀念过去,怀念家的感觉。我们与家一起老去,却彼此越来越陌生。陌生,隔离了我们的距离,却又牵动着我们之间那微妙的情愫,剪不断,理还乱,让我们痛苦并愉快着。
4
在这些世代传颂的诗文中,我开始读懂家的含义。
家,就像一个变幻无穷的精灵,它时而有形,时而无形,却永远能回应你内心的呼唤,是你最忠实的仆人。它是一所房子,给予你栖息之地;更是一种情感,深种在你内心的土壤,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开始明白,哪里才是家。
家离得很远,你的双手触摸不到它;家又离得很近,它就在你的心中,生死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