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三〇】众人亦率性,圣人亦修道
问「修道说」言「率性之谓道」属圣人分上事,「修道之谓教」属贤人分上事。
先生曰︰「众人亦率性也,但率性在圣人分上较多,故『率性之谓道』属圣人事;圣人亦修道也,但修道在贤人分上多,故『修道之谓教』属贤人事。」又曰︰「《中庸》一书,大抵皆是说修道的事;故后面凡说君子,说颜渊、说子路,皆是能修道的;说小人,说贤知、愚不肖,说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其他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诚至圣之类,则又圣人之自能修道者也。」
佐藤一斋云:…说庶民’三字疑系黄以方误记。《中庸》中‘庶民,字两见,并皆泛言。非指不能修道者。故知此语误于记者焉。”
[译文]
有人问:“您的《修道说》,‘率性之谓道’,是圣人分内的事,‘修道之谓教’,则是贤人分内的事。”
先生说:“普通人也能‘率性’,但‘率性’在圣人身上分量多,所以说‘率性之谓道’是圣人分内的事。圣人也‘修道’,但‘修道’在贤人身上分量多,所以说‘修道之谓教’是贤人分内的事。”
先生又说:“《中庸》一书,大部分都是说‘修道’的事,因此,在它后边的章句里凡是说到君子,都是在说颜渊、子路,他们都是能懂‘修道’的人;凡是说到小人,说到贤者、智者、愚者、不肖者、庶民,他们都是不懂得‘修道’的人。其他的说到舜、文王、周公、孔子等,这类至诚至圣的,则又是自然‘修道’的圣人。”
释疑:
圣人习气少一点,天性被遮蔽的少,率性而为便是践行天道,但是圣人也不是不用修道的功夫。贤人比圣人多了一些习气,天性尚有不明,修道不过是恢复其天性,是存养天性,而不是依着外在的道理修道。贤人往下,未见得天性,压根不修或困知勉行、盲修瞎练的时候居多。
以心相印,非所见闻,致良知,如果不慢慢的明了自家的良知,致的很可能是规矩教条潜规则,自家的这点灵明被这些意识知见遮住了,故先生说:不能(明白)修道
先生这一段讲“率性”,其实和前面提到的“生知安行”是同一个意思,至圣至诚者如舜、文、周公、仲尼等,自然致知而率性,故曰“自能修道者也”;君子如颜渊、子路者,致知工夫娴熟,然比之圣者稍逊,故为皆是能修道者也。所谓不能修道,其意是指不懂,或不愿做致良知工夫者,比如“说小人,说贤知、愚不肖,说庶民”等等。诚然,不能修道,或曰不懂得致良知工夫者,并非良知不能彰显,只是“日用不知”罢了,比如当下,很多学过心学的人不一定比没有学过心学的人表现的好;学习时间长的人不一定比学习时间短的人表现的好,这即是天性所致,“天性”即《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这也是“圣人份上事”,或者“生之安行”之所在;再者,所谓不能修道者,亦非良知不在,“本自具足”之论毋庸置疑,但因人欲遮蔽而不能彰显。一旦通过为学而能笃实致良知,便无异于君子,乃望上达圣贤之志矣。
人欲之蔽自有深浅之分,但深浅之易,乃至欲理之化,全凭各自修道之功。然蔽深转浅之易,欲去理存之化,看似工夫之所致,实则“本具”之然耳,达之则“工夫”、“本具”自然合一。故先生有“众人亦率性也,圣人亦修道也”云云。小人亦足圣道,惟致知者昭然耳!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众人也是率性的。但是,率性在圣人分上比较多,所以圣人率性就是道。其实众人在“天命之谓性”上是一样的,无非是他后来污染了,被遮蔽了,他需要多努力。人人具有性,性就是自善,在人人具有性这一点上,他们是一样的。而且圣人他也得修道,但是他修道容易,贤人就要比圣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批注:
①修道说。载《全书》卷七(页六十上下):“率性之谓道,诚者也;修道之谓教,诚之者也。故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为诚之者而作,修道之事也。道也者,性也,不可须臾离也。而过焉,不及焉,离也。是故君子有修道之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修道之功,若是其无间,诚之也夫。夫然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修而性复矣。致中和,则大本立而达道行,知天地之化育矣,非至诚尽性,其孰能与于此哉!是修道之极功也。而世之言修道者离矣,故特著其说。”(《全书》卷七)
②率性之谓道。参看第一二七条,注二。
③“修道说”无此语,黄以方述意而已。
④颜渊。参看第七十七条,注一。
⑤子路。参看第二十七条,注三。
⑥参见《徐昌国墓志》:“守仁曰:‘谓吾为有秘,道固无形也。谓吾谓子非,子未吾是也,虽然,试言之。夫去有以超无,无将奚超矣?外器以融道,道器为偶矣。而固未尝超乎?而固未尝融乎?夫盈虚消息,皆命也。纤巨内外,皆性也。隐微寂感,皆心也。存心尽性,顺夫命而已矣,而奚所趋舍于其间乎?’昌国首肯,良久曰:‘冲举有诸?’守仁曰:‘尽鸢之性者,可以冲于天矣;尽鱼之性者,可以泳于川矣。’曰:‘然则有之。’曰:‘尽人之性者,可以知化育矣’。”(《全书》卷二十五)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