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与“标准化”的对峙——里面讲到:作为教师,我们职业的矛盾、艰难,以及复杂的约束是无时不在、无刻不有的,这也是慢慢构成了我们的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对孩子也有非常直接、持久而又深刻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会要求孩子要达成什么样的标准才行,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不停的系统思考、周密安排、反复训练。
但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结果真的这么重要吗?我们只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真的想要这样?是否真的感兴趣?是否已经努力过了而没有达到你的目的?往往我们只知道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在学习上还是没有进步,我们却很少会自己反省:为什么我们也没有进步?为什么我们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呢?有时我们为了某种目的,实在是完全不尊重生命生长的自然节律。
如同最近我们教孩子如何做区域计划,很多小朋友说不会写,我并不会说不会写也得写或者要求都要写。我在集体活动时先教他们如何做区域计划,然后日期如何写。接着教他们技巧怎样写数字。最后我会说不会写没关系的,只要你动笔了写错了也没事的,因为你们都是刚刚学,老师以前像你们这么小,连数字2都不会呢,只要你们动笔了,相信很快就学会了。第二天,真的看到他们基本都很大胆的在区域计划本上画,虽然数字写的不是很好,但有模有样,很大胆的。如同张文质老师里面讲的: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你想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这就回到了言语产生的最自然的生命状态中了。
所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可能我们大多数都是过于注重结果,而不是激发他的动机。如果一个孩子在某方面上很好,却对这方面感到很恐惧,你说这有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