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阳全集》第八卷《文录五》
16,书朱守乾卷 乙酉
原文:
黄州 朱生 守乾 请学 而归,为书“致良知”三字。
夫 良知者,即 所谓“是非 之心,人皆 有之”,
不待 学 而有,不待 虑而 得者 也。
人孰 无是 良知乎?独有 不能 致之 耳。
自 圣人 以至于 愚人,自 一人 之心,以 达于 四海之远,
自 千古 之前 以至于 万代 之后,无有 不同。
是 良知 也者,是 所谓 “天下之大本”也。
致 是 良知 而行,则 所谓“天下之 达道”也。
天地 以位,万物 以育,
将 富贵贫贱,患难 夷狄,无所入 而弗 自得 也矣。
白话翻译:(主要摘自于“臻于至善”老师《王阳明全集》笔记)
黄州人 朱守乾 回家之前 请求我 给予 一些指导,
我就 为他 写了“致良知”三个字。
良知,就是 孟子 所讲的“是非之心,每个人都具备”,
不需要 学 就有 这个心,不需要 思考 就能 分辨是非。
哪个人 没有良知?只是 有很多人 不能 做到 致良知而已。
从圣人 到 愚人,从 一个人的心,到充塞天地,
再到 千古之前 和 万代之后,心 没有 任何不同。
这就是良知,这就是《中庸》所讲的“天下之大本源”。
能够 遵从 良知 而 行事,就是 所谓的“天下之 通达 之道”。
能致 良知,那么 天地 各归 其位,万物 得以 和谐共生,
不论 贫贱富贵,不论 身处患难 还是 夷狄之地,
无论 外部环境 如何,在哪 我们 都能 安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