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妈妈找到我,诉说自己的烦恼,她家有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儿。妈妈说自己很困惑要如何与这么大点的孩子沟通:常常你说东,孩子就向西;你说左,孩子就向右。
她跟我讲了这么几个案例。(以下从妈妈角度用第一人称。)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一天早上,丝丝(暂且化名)让我帮她选衣服,我让她穿身上的体恤,丝丝反对:“我要穿裙子!”
正当我转身准备去找,她滋溜下床,叫我:“妈妈,我自己找,我来。”
及拉着拖鞋跑到衣柜旁,丝丝努力踮脚尖去翻动自己的衣服,翻完一遍,有点失望地说:“我夏天的衣服就这些啊?我不想穿夏天的!”
“那你要穿啥?”我笑她。
她不理我,兀自叫着:“妈妈,帮我拿张凳子过来吧,我要站凳子上选。”
然后小姑娘出其不意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件棉服背心。她开心地拿出来说:“哇,这衣服好漂亮,今天就穿这件吧!”
看着小姑娘拿着深秋才能穿的背心,妈妈的下巴都要惊掉了。
好不容易缓过神来,妈妈说:“这衣服是冷的时候穿的,现在是夏天,不能穿。”
小姑娘才不理妈妈这一套,穿在身上转了一圈,想了想,说了一句:“这衣服好像太大了,算了,不穿吧。”
虽说妈妈总算长舒一口气,心里却很不解——孩子直接听自己的,不穿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自己穿上去,然后再找一个理由脱下来呢?
第二个案例发生在一天晚餐时,奶奶给妹妹夹了一块肉。妹妹一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夹起肉往妈妈这边放,一边放一边说:“我不要!”
奶奶问她:“你不吃肉吗?”
妹妹一边伸手自己去夹,一边说:“我要自己夹!
妈妈很纳闷——同样是吃肉,为什么就不能吃奶奶夹的呢?要知道奶奶可是从小照顾丝丝到大的。
第三个案例发生在一天晚上临睡前。妹妹看见我换下的衣服,对我说:“妈妈,我帮你洗衣服吧。”
眼见她把衣服放进水池准备大干一番,我便走出卫生间,告诉她:“那你洗衣服,妈妈去把床上的衣服收一下吧。”
妈妈脑海中浮现出刚刚看到的那一大堆衣服,心想着又得收拾一番了,一边加快了脚步。
这时妹妹穿着她的小拖鞋啪嗒啪嗒跟了出来说:“妈妈,爸爸的袜子是我叠的。”
我由衷赞叹:“哇,你会单独叠了!真好!”(妹妹常常在妈妈叠袜子时站在旁边学习,有时把妈妈叠好的拆了,自己重新叠。这是她第一次单独叠。)
我:“那妈妈收拾别的吧。”
妹妹:“别的我也收好了呀!”一边指着床上。
由于顾着跟她说话没仔细看的我,定睛一看,刚才一堆的衣服、裤子、袜子、各式衣物果真整整齐齐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块。
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叠好的,一股开心、甜蜜涌上心头。
这时,妈妈的眼睛扫过自己的两件衣服,和平时自己叠的方式不一样。本能地(强迫症地),妈妈拿起衣服,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叠了一下,然后满足地放下。
谁知妹妹一下子激动起来:“妈妈,你不要!”
我看看她:“这样叠更好放啊。”
妹妹见我不听她的话,气呼呼地说:“不要!哼!一会儿我给你弄乱,我要给你弄得乱糟糟的!”
小脸气得红彤彤的,眼睛里充满不悦!
妈妈也不由地生气:这孩子也太不讲道理了吧,明明自己没有做好,妈妈改好了,她还生气。
看到这里,我想请你暂停一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孩子此刻的心情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如果你是妈妈,你要怎么办呢?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猜到:这三个故事,就发生在我家,故事中的丝丝就是我家三岁多的妹妹,诗诗。
看着她的表情,我有点知道她为什么生气了。我问她:“妈妈把你叠好的衣服搞乱了,你很生气是不是?”
诗诗依旧生着气,声音却降了下来:“哼,生气!”
诗瑜妈妈解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发展自主性和主动性,是他们面对的最早期的成长任务之一。
孩子需要感知到自己的能力,这不来源于被爱、被赞扬或给一大堆的好东西,而是来自于感觉自己有技能。
回到故事中,帮孩子找衣服、夹菜,都是对孩子的照顾,是我们对孩子爱的表达。
而在妹妹看来,被照顾会削弱她的能力感(被照顾表示我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妈妈重新叠衣服表示妈妈不认可她的工作,这让她很受伤。
孩子很直接,她虽然不会说出她的感受,但是她会通过言行的密码来告诉我们,她们的真实感受——我在长大,请不要拦着我!
今天,你的爱,孩子收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