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来的舶来品“轻食餐”在国内刮了好一阵子的风了,在国内开轻食餐厅的不在少数,本以为“轻食”是人尽皆知的流行词,没想到竟然也有如此明显的阶级壁垒。这其中的故事还要从一次沙龙说起。
严格意义上这次沙龙是一场关于企业IP形象的调研会,受邀的人有大学里任职的教授,在上市企业担任策划岗的高管,普通私企的白领、各行业的工薪阶层以及未毕业的大学生、本地的小网红等等。
在我们谈论比较稀松平常的话题时,大家的反应都还相对热烈,当我们谈到有关轻食的相关话题时,全场仍然可以侃侃而谈的人只有资历阅历相对丰富的教师和高管。
我在和上海的朋友谈论关于轻食的概念时,对方给到我的反馈是,周围人的午餐选择就是楼下的轻食餐厅。
先不谈论大数据是怎么样的,横跨年龄、行业的调研会已经证实了一部分问题。新概念的传播是有阶级壁垒的。
传播是有阶级壁垒的
这种壁垒具体表现在一二线城市的使用频率、二三线城市的认知广度、以及不同收入群体的接受程度。
1、在一线城市奋斗的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差不多都是刚出炉的,知道得快,反应得更快。
此外,像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做核酸都要穿地精致得体的地方,饮食理念想必也在紧跟潮流。
更何况“轻食”理念——简易,快捷,营养均衡,不仅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满足了快节奏高强度下人们的饮食需求。
2、二三线城市对新事物、新概念的反应都比较滞后,能接收到并对“轻食”概念做成反应的只有两个群体。
一是本身就对健康饮食有研究的群体,类似于做食品企业的品牌比如“雁门清高”和做轻食餐厅的比如“沙野轻食”;
二是对健康饮食有需求的人,生活方式积极健康,高度自律的人,比如经常出入健身房,瑜伽馆的人士,他们本身可能也会做轻食餐。
3、不同收入群体接受“轻食”理念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抛开对轻食一无所知,也不关心的人,即使接受“轻食”概念,能坚持吃轻食的人更在少数。
一方面是目前出售的轻食餐价格偏高,普通人一餐两餐可以偶尔吃一吃,长期坚持吃,对工薪阶层来说并不友好;
另一方面,目前轻食餐的种类偏少,而且口味单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从小就吃麻辣烫,火锅的人来说,轻食餐当做下午茶或者解腻零食还是相对合适的。
轻食餐在国内该如何变形才能被广泛得接受?
那么话说回来,什么是轻食呢?
轻食并不指特定的食物,而是基于本地餐食习惯上的无负担,无压力,更健康的餐饮形态。
比如,在美国,轻食可以是没有这么多黄油芝士脂肪的汉堡;
在日本,轻食可以是便当和简餐;
在英国,轻食可以是烤箱烤制的鱼柳和薯角;
在东南亚,轻食当然可以是用椰子油制作的马来咖喱鸡胸。
在中国,轻食的餐饮形态又该如何发展呢?
如何能让国人无负担,无压力的地接受呢?
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