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收到的就要趁热打铁读起来吖。主要阅读了书的第一章、第二章和后面章节的某个页面,目的是建立一个大体的概念模型。
第一章
对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阐述。只说一下几个让我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吧。
1. 举出一个糟糕的一天这个例子,比较风趣的让人想去改进产品的痛点。
2. 用户体验中包含巨大商机,ROI投资回报率可以以转化率为指标。
实际上为了设计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费用,你可能不得不在各个方面做出妥协。但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保证了这些妥协不是随机决定的。考虑用户体验、把它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它——只有这样你才能确保你控制了决策所造成的全部结果。
3. 上面一段文字是从书中摘录的,虽然看起来是一段大白话,但是我是非常认同的。相当于很好的解释了用户体验的必要性。
第二章
为全书的重点内容——用户体验的五大要素进行了简略说明,是后文具体阐述的铺垫。
说到五大要素了,就必须要拿出那张大名鼎鼎的五要素图喽~
上面的图是进行细化之后的,刚接触五大要素概念的时候可以把每层上的细分省略,这样可以先有一个简单粗略的概念。总的来说,五层从下向上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模型;每一层中包含的用户体验设计都是依据的是它的下一层,但是每层之间的完成顺序并不是割裂,而是交叠的,怎样具体理解层与层之间的工作关系呢?看下面这张图就可以很清晰的理解了。
从图和旁边的注释,哈哈,还有我不规则的标注中可以很清楚的明白啦~相信我们都是有基本逻辑常识的人。那么,我总结再复述一下加深印象和理解!下一层的工作在上一层工作结束之前完成就好,上一层的工作不能在下一层工作结束之前就完成了!上一层依赖于下一层,下一层怎么能先完成呢,对不对!(PS:这里的上下指的是图中空间位置的上下)
根据产品的不同类型,作者分为了两类,一个是功能型、一个是信息型,对五层模型进行了细分,从上到下的说一下我浅显的理解吧!(PS:有一些是我先大致翻看了后面几章的内容后一个粗浅的理解,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一开始理解错的仔细看完后面章节后再过来修正!现在占个坑~)
表现层:就是视觉设计,颜色、字体等非常具体的与用户体验有关的细节
框架层:页面中要展示信息的相关设计,每个页面上各个元素怎么摆放和设计/每个页面上的内容对用户的引导
结构层:页面之间的交互/内容的分层即首页的导航
范围层:需要设计哪些功能/展现哪些内容
战略层:公司的商业目标和用户需求
以上更新于更新于2017年10月5日。
今天阅读了书的第三、四、五章,并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梳理。
第三章
战略层主要包含的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没什么特别说明的,就按字面意思理解就好吧。其实在这一章我的最大收获点在于对用户需求获取(同一款产品有不同的用户群,例如K12教育产品通常具有老师、学生和家长这三方用户)、用户调研、创建人物角色personas方法论,对于personas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了,personas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前进的每一刻都记着用户还可以用苏杰的话来说“为新加入团队的新人准备的”。(之前在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中看到苏杰有说过的,但是没有一个明确概念,今天正好解除了当时的疑惑,开心)
第四章
首先说一下印象最深的一点吧,读了这一章发现自己10月5日对范围层中功能型和信息型产品的理解有些偏颇了。虽然五层模型中范围层的功能规格和内容需求是割裂开来分别对应了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但是我理解的书中内容是功能规格和内容需求没有决定的割裂。一开始我理解的功能型产品是像手机中的各种App为我们提供各种不同的功能,应用市场中的产品满足我们的大部分需求;信息型产品是像新闻门户网站或者学校网站通过一些导航等为我们提供一些信息。但其实一个产品的功能和需求总是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功能决定内容的需求,同样也可以根据内容需求(这个概念是要在下文进行详细剖析的,这里先摆出来)设计功能。由于作者并没在书中明确举例说明功能型和信息型产品的例子,那么我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了。既然功能和内容是不存在明显割裂的,那么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是既是功能型也是信息型了。
一个内容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流程,能展示和交付内容给用户。
这又让我觉得这是在举例,符合这个定义的有公司中使用的工单系统。关于功能型和信息型产品的理解看来还需求进一步加深啊~
然后梳理一下本章中对我产生一些影响的内容:1. 文档的重要性,文档帮助我们明确目标、要做和不要做的东西,很显然这对范围层很重要;2. 功能和内容已经在刚才说明啦,记住它们两个是相辅相成没有明显界限的就好;3. 定义需求 包含了不少我很有感触的内容,下面摘录几处原文。
当人们在某个过程或某个中遭遇到一些困难时,想象着有某种解决办法可以缓解这一困难,这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很正常的反应。有时这个解决办法是行不通的,或者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读到这句话时让我也开始反思最近在常识小红书产品优化时所做的一些事情是否就是行不通的呢,即使它看起来在解决我使用产品过程中的痛点。
你经常会忘掉哪些是真正的限制条件,而哪些是为简化产品而曾经做出的选择。
读到这,是不是觉得不仅是维护设计产品,对于很多事情我们都为了简单而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呢??嘻嘻,作者不仅向我们传授专业知识,还对我们进行心灵的洗礼。佩服佩服,书中不仅仅是这里,还有很多处都让我很有感触的。
针对需求定义,作者在书中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论,简单举几个例子吧,找到人物角色personas和使用场景scenarios是非常关键的,校招中的笔试题有很多都用这种方式进行解决。还可以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取我们的需求,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反正我在校招笔试中就没有想到这种方法,这其实对应的是竞品分析喽?
4. 读功能规格说明这一小节 我最大的收获了它的定义——只需要包含在设计或开发过程中出现有可能混淆的功能定义,这样就能减少写说明的所占的时间。5. 内容需求这一小节主要讲了内容需求是从很多方面来说的,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的更新频率、内容是否需要维护、内容的规格等都属于内容需求,嗯 真的拓宽了我的想法。6. 确定需求优先级没啥太多要说的,记住优先级的定义根据当前战略目标走就好,有些好的需求可以用文档记录下来扽到下一个版本进行实现。
以上更新于2017年10月7日。
第五章
这一章的内容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主要讲了几个抽象的概念和结构化的方法。老规矩,还是讲我认为需要反复理解的内容。
本章作者提出一个叫做概念模型的东东,书中的定义是:“用户对于‘交互组件怎样工作’的观点称为概念模型”。哈哈,是不是初读起来感觉很抽象?我的理解是:概念模型是用户自己形成的一种在使用产品时的观点。拿书中的购物车例子辅助阐述,用户都知道现实中在超市购物会有购物车,那么在电子商务购物网站中的购物车形象就是在用户心目中形成的与现实实体对应的概念模型。换句话说,公司的交互设计也是在尽力让用户形成于现实实物对应的概念模型。因为用户大脑已经接受现实实体,那么就会很容易的让大脑接受网上模拟的实体。
概念模型是用于在交互设计的开发过程中保持使用方式的一致性的。
关于错误处理既然作者拿出一个小节来讲了,其实我觉得可以用现在很多产品设计来解释。比如,微博、Github等在注册登录的时候,用户每次输入的内容都会在输入框附近得到一个反馈,输入有误提示就是产品设计师对于交互设计的错误处理进行的设计。通常,只有用户在每个输入框中的输入都得到正确反馈时才能点击下一步,所以错误处理是一个层级筛选的过程,旨在帮助用户一步步成功操作。
信息架构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组织分类和导航的结构,让用户高效浏览网站的内容。
信息架构就是在做一个让所有的内容结构化展示的过程,而这个结构化展示有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两种方法,分别指的从战略层(上)和所有具体的内容(下)开始设计展示层次。任何叙述性的语言都无法最简洁的讲述一个结构图,那我们就直接看图吧~
结构质量最重要的标准,不是“整个过程一共需要多少步骤”,而是“用户是否认为每个步骤都是合理的”。
所以,不论我们设计的信息架构有几层,最重要的是合理性。
上文虽然说对信息架构要采用结构化的方式,但是如何具体操作呢?所以就有了具体的方法论,1. 先抛出节点这个概念。简单说节点时一个最小化节点,最小化是指不能有比它更小的细分节点了,节点是指一个包含细分内容的结构,所以节点是一个抽象化的东东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清晰的解释了结构化的方法。举例,我们规定网站的最小化节点是一个网页,那么就不可以出现比网页更小的元素(一个网页标题、一个网页导航栏等)作为节点。
2. 有了节点,但是组织这些节点的形式也有很多啊,比如树结构、矩形结构、线性结构和自然结构。可能因为我是计算机专业的,所以理解这些组织形式感觉很easy。实在无法理解,就还是用网页作为节点想象一下把节点按照树(也就是分层)、矩形、线性等形式串起来就好。
组织原则其实就是按啥分类,按主题还是按日期这种,就不多说了。
既然是一个对用户开放的产品,那么我们在内容语言组织上就要使用一个统一的规则,不要出现创建又出现新建这种词汇了。因此,需要一个命名原则让用户明白产品,书中强调一致性的工具称为受控词典,受控词典从译者的字面翻译上也可以看出是指受控制的词汇,辅助受控词典的是类词词典,类词词典是指没有收录在受控词典中的用户可能会输入的词语。我理解的是如果用户输入的是一个类词词典中的词语,产品会在受控词典中找到意义最相近的或者直接对应的替代词。
接着作者引出“元数据”这一概念,书中对于“元数据”的解释是这样的:关于信息的信息,一种以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内容的信息。举一个例子,网站上一篇文章的元数据包括:作者名、发布日期、内容类型、这篇文章中介绍的产品名、产品类型等。有了这篇文章的元数据,可以方便的借助技术手段对已有内容进行重构整合,减少产品方向改变重构带来的风险和代价。用数据结构中学到的结构体或者类的概念可以帮助理解。比如,每一个内容的元数据都是一个结构体或类,原先内容是按照时间排列的,现在我们想根据文章中的产品类型重构,有了这些元数据再加上技术手段就可以实现。
书中举了一个用元数据进行搜索的例子,普通的搜索引擎只能根据用户输入逐个匹配,输入必须是跟搜索引擎可以检索到的内容一毛一样,这就会有些不方便了。但是有了元数据+类词词典就不一样了。搜索引擎与类词词典相对应,如果输入的词在类词词典中可以找到,就在元数据中找词对应的内容。这样不会出现搜索结果为空的情况,提升用户体验。其实书中这里举的例子有些空泛,所以我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如有错误大家指出来哦~
以上更新于2017年10月8日。
呼,上周去北京参加校招了,到现在才把剩下的几章更新一下~
第六章
框架层的关注点几乎全部在独立的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都要符合用户习惯,不是有句话吗:最好的设计是让用户不用思考。
1. 界面设计提供给用户做某些事的能力,比如,一个界面上的购物车按钮被点击后进入购物车页面,用户对购物车内的商品进行操作。
2. 导航设计提供用户去某个地方的能力,第五章中提到的信息架构把一个结构应用到我们设定好的“内容需求列表”之中;而通过导航设计,用户可以穿梭于信息架构。
书中也提到了网站中的多种导航系统,有全局导航-并不是可以到达网站中的任何页面,只是提供用户一组他们最有可能到达的关键点。一个栗子:网站所有主要栏目的链接;有局部导航-可以到达子、兄弟和父页面的一组局部链接,在一些严格层级结构中会出现;有辅助导航-一些当前页面相关内容的快捷链接,不需要从头开始;上下文导航-我们都很熟悉了,超链接;友好导航-一般不会用的联系信息、法律声明等;
还有一种特殊的不包含在页面结构中的导航,称为远程导航;有时候网站会提供的目录式的导航称为地图;还有按照字母排序的索引;
3. 信息设计 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顺序、形式呈现给用户会有不同的用户体验;比如一个列表,把每项内容相近的放在一起会更让用户容易理解这个列表的功能,相反,如果随意排列,姓名项之后的是公司地址项,就显然不太合适了。
最后说一下线框图,它是一种可以把以上三个方面都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我理解的是产品设计中的原型图。
第七章
表现层解决并弥补“产品框架层的逻辑排布”的感知呈现问题,忠于自己的眼睛是产品视觉设计的简单方法之一
以上四张图,大家可以明显觉察出哪两个图片的重点更加突出,在这两张图中用户的视线被很好的引导了;而剩下的两张图要么是没有重点,要么是重点太多等于没有,还会给用户制造理解混乱。
这一章中的内容都蛮好理解的,像是一致性设计、配色、字体设计都不再赘述了,需要注意的是视觉设计不一定要精确按照线框图来做,只要考虑到了相关的重要级别以及线框图中各元素的组合关系。
以上就是《用户体验要素》一书内容我的一些总结和思考,虽然书已经翻译的不错了,但是有些词句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的,需要反复读也不确定能理解正确了原书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我没有看过原版的,所以有能力和机会的小伙伴还是看原版的吧,我也希望可以再读一遍原版的,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不一样的理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