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放假期间,我在单位值班,因为家里没人看孩子,同事W不得不带孩子来上班。
该同事的孩子是一个很聪明、很漂亮,很懂事的小姑娘,才小学二年级,已经认识很多汉字啦。
由于节后即将进行期末考试,孩子这两天一直都是带着作业过来的。
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每当遇到一个不会的题,孩子总是第一时间向爸爸求援,孩子的爸爸呢对孩子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但在我看来,这种“有问必答”的教育方式,恰恰在无意中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吧,小姑娘在做语文作业,“修理”的‘修’不会写,就习惯性的问爸爸:“爸爸,“修理”的‘修’怎么写啊?”
同事,一边盯着电脑,一边回答到:“一个单立人加一个竖,再加一个冬天的‘冬’。”
很显然,同事告诉孩子的“修”字的写法是错的。但他自己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到了后来又一次给孩子检查作业的时候才发现字写错了。
那么,家长这种看似关爱有加的“有问必答”,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呢?
1、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权利,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
这种依赖心理一旦形成,今后是很难纠正的,当孩子再遇到问题需要解答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问家长,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家长可能对于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能做到“有问必答”,在这里我们暂且将家长回答的对错放在一边。
那么当孩子长大之后,当家长的知识储备不能应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出于习惯,孩子一遇到问题就会问家长,那么家长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还会耐着性子自己去学习、去查资料来解答孩子的问题;但时间长了之后,家长们就会意识到孩子的依赖性太强了,开始通过说教、甚至批评的方式来有意的纠正孩子的“依赖心理”,这时候在孩子看来就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不喜欢我了,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不听话、摔东西、自闭、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这种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就源于孩子“逆反”或“自卑”的心理。
所以我们说,孩子的某些心理问题,往往都是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
这些不良行为如果持续下去,将严重影响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2、形成了“等、靠、拖”的坏习惯,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在考试过程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正确的做法是先把会的题答完,再答不会的题目,但对于过于依赖的孩子而言,他们再遇到这种情况时,通常的做法是等待,因为一道题不会,就在一个题目上死磕,交卷后发现“会的没来得及做,不会的死磕无果”。
在心理学中,将习惯分为“先天行为”与“习得行为”两类;先天行为是不学而会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行为则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形成和培养的。
很显然,“学习”属于习得行为,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强化来形成的。
这就需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孩子的责任,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作为家长,要做的是用足够的耐心、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出于关心,事事代劳。
好的学习成绩,源自于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请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去了解和探索未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爱孩子,就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摔跤,他们也许会犯错。
当他们摔跤时,请您多一些鼓励,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当他们犯错时,请您多一些包容,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
爱孩子,就要“关心,细心、耐心”。
今天您给他们多一份关爱,明天他们才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此文写于2015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