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
2011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提出应对“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团员有话说】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梦想在坚持中得以实现!让梦想在奋斗中成为奉献!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不仅洒满了辛勤的汗水,更多的是钻研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愿我们每个人都心怀梦想,并在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