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也有千差万别。这次的课题活动,是在网络观摩钱梦龙授课视频《雁》。
副组长李晓风特别仔细,他把视频和文章全部发在群内,由大家学习。在看视频之前,我先阅读了几遍文章,然后构想:如果是我来上课,我会怎么组织课堂?
《雁》是石钟山的一篇小说,写了一对大雁由于人的贪婪而双双殉情的凄婉哀伤的故事。故事从一只孤雁盘旋在空中的哀鸣开始,让我们知道了一只母雁被猎人射伤,它落在了鹅群中,鹅群的主人张家男女并不是出于同情为大雁疗伤,并残忍地剪短了大雁的翅膀,导致大雁无法再次飞向蓝天。来年春天,雁群北归,自私无情的张家夫妇吃了雁蛋还想着吃雁肉,结果不能齐飞于蓝天的公雁和母雁双双交颈而亡。
读罢心痛不已!为大雁的痴情感动,为大雁执着于自由和蓝天感慨,更为人类的自私无情贪婪而愤慨。这篇被安排在部编本教材八年级第五单元的小说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不一定能全面而深刻。那么,如何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呢?
作为学习的先行者,我坚持词语不能不积累,文章内容不能不整体把握,品味文字体会情感不能不做。由于手边没有任何参考资料,裸备课程,我的思路如下:
首先,让学生朗读文章,朗读前给学生浏览的时间,熟悉一下文本,然后站起来朗读比赛,一人一段,请其他同学做评委,分别从朗读是否准确,语气是否恰当角度来衡量。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看学生能否读准字音,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文字是死的,朗读是把文字变活。(此处要引用名家名言,记不住,回头翻书)
接着就学生朗读后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注意有关描写大雁和人们表现的句子,注意重音和情感的把握。例如:
1.她高昂着头,冲着天空中那只盘旋的孤雁哀鸣着。她的目光充满了绝望和恐惧。
2.天色近晚了,那只孤独的雁留下最后一声哀鸣,犹豫着向南飞去。受伤的雁目送着那只孤雁远去,凄凄凉凉地叫了几声,最后垂下了那颗高贵美丽的头。包括后文“一天天,一日日的期盼”,强调大雁对蓝天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反衬出人类的无情。
再例如人们的表现,通过朗读,品味提示语,从人们的嬉笑的表情,算计的话语,甚至看似平淡的对话内容,来体会人类的自私和冷酷。这个环节虽然只是读,但是在朗读的训练中,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朗读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一根线,这篇文章名为《雁》,但其实是通过两个大雁双双殉情的遭遇,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其他物种的尊重,呼吁人们要爱护生灵,和其他动物和谐共处在同一个地球上。不要以一己之私,残忍伤害。
想到这里,我认为大部分内容已经解决,我就开始看钱老的授课过程了。一看,发现自己和高手的距离不是一点两点,真是获益匪浅。
首先,钱老和学生拉进距离的话语:姓没有钱的钱啦,心理年龄只有18岁啦,希望学生犯错啦,不要胡说八道啦,学生是主角啦,如果是配角就不能在这里指手画脚啦,自己是导演啦等等,语言风趣幽默,让出娘胎第一次在那样公开场合“表演”的学生不再紧张,肯定就没有了违和感。
接着,钱老介绍了大雁,虽然在这里,钱老犯了一个错误,把候鸟的“候”一会读成“侯”,一会儿读成“候”,但是,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大雁的相关知识,知识得到了拓展。说真的,在备课的时候,虽然我知道文章写的时大雁,但在我的心里,想的却是“天鹅”,钱老这里的知识讲授,纠正了我的常识性错误。
其次感觉钱老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用“听完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哪些地方让你感觉震撼”“哪些语言或者描写让你感到震撼”“作者写大雁的悲剧目的何在”四个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比我构思的用朗读品味贯穿,要调理清晰得多,层次分明,板块清晰。整个的过程,学生循着文本的主观感受,抓住语言品析情感,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老师在学生不确定自己找到的是否符合要求时,让学生起立回答,并在学生回答后给予鼓励,学生说找到的内容“还有呢”,老师却说“把机会留给别人吧”,让人不觉莞尔于钱老的智慧。
最让我钦佩的是他的作业:写给张家男人和女人一封信!小说不就是写给这些人的吗?更进一步,让学生也来写一写对这些人的规劝,实在妙极!
你能否变得优秀,就要看能否能从高人那里得到启发,学习他,向先生学习,向同行者致敬。我们一起,可以走得更远。
另外,突然发现,我们的师弟,王坤讲话的风格和钱老很像,相信老弟也能成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