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读了300本书。”A得意的向朋友B炫耀。
“哇,好厉害!都看的哪一类型的书啊?”B的反应让A很是受用。
“自控力、情绪管理、自我管理、心理学、如何沟通都有。”A说起读书类型如数家珍。
“真不错,我要向你学习,我现在每天早起都做不到,好惭愧……”
正说着,A手机铃声响起。
“靠,你会不会办事啊?今天没带脑子么?”
……
你是否遇到过A这样的人呢?也或者,你就是A本人,读了很多书,一切都没有改变,生活仍然停留在原点。
A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任何时代,无论有多少人靠知识改变了命运,都会有一部分人很卖力地去吆喝“读书无用论”。
他们说的没错,“读书”确实无用。有用的从来不是你读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日本的著名讲师大岩俊之每读一本商务书籍之后,就会以书中知识点为指导,制定行动目标,有计划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当他读了很多书之后,他从一名普通销售变成了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的著名讲师,并写了一本如何把书中内容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实用性阅读指南》。
这本书虽然很好读,因为它很薄,也很好理解,但是我还是不推荐你读。因为,去“读”这样一本书,太浪费了,拿来用才是正确姿势。
具体怎么用,大岩俊之也给出了几个规定动作。
一、确定读书目的
设想一个场景:你跟家人说:“我们今天去旅行吧?”他直接回答:“好啊,那就走吧。”我想你一定会认为对方没听清楚你要说什么,那就大声再说一遍,他还是同样反应。你是不是觉得这人一定疯了?他难道不是应该问“你想去哪儿”这样的话么?
“去哪儿”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决定了你出门要带什么装备,决定了你们出门要走哪条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能够见到什么风景。
这就是“目的”的意义,我们的生活缺了“目的”寸步难行。
读书也一样,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学到什么知识,从而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有目的的阅读会让你离目标更近,也会让你读书更容易专注、更容易有所收获。
大岩俊之在书中介绍了两个方法:
集中火力,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就像知道旅行目的地就知道我们需要带什么装备一样,当知道了读书目的,我们就能知道在书中需要找哪些知识点。这个方法论概括起来就是:先想好关于本书的“问题”,然后在书中找出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想要练就这种技能,大岩俊之列出三个操作步骤:
第一,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第二,通过序言、目录、后记等大概了解书的内容;第三,确定具体问题。
只是简单有了读书目的还不够,还要将具体问题列出来。因为只要一有问题,人类的大脑就会想要找出答案。所以,列出问题,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去想着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问题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哪些信息对我达成目标有帮助?”
“本书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
“哪些信息对整理资料来说是必须的?”
“我如果想要做公司培训,哪些内容对我有用?”
书还没读呢,就先思考这么多会不会很累?会。但是读很多书不思考,频繁遇到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会更累。
学会断舍离,只关注书中4%的精髓。
很多人读书是从头读到尾的,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回答说:“花钱买了的,不读完感觉好亏。”也有人回答:“不从头读完担心漏掉重要内容。”第二种思路情有可原,说明提取信息能力欠缺。第一种思路不能忍,如果买错了药,你会不会也认为不吃了好亏?
凡事都“舍不得”也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断舍离”“整理术”之类的课程会火?因为有市场。直觉上我们都知道,扔东西谁不会啊?然鹅,确实不会的很多。扔东西已经不是体力活儿了,甚至不是技术活儿,是个思维活儿。
会不会断舍离在读书中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读书效率以及后期转化。根据二八定律,任何一本书重要的内容只占20%,这20%中最重要的内容只剩4%。也就是说,如果一本书是200页,其中只有8页是最核心的。试想一下,读200页和读8页是多么大的差别?这里还没有计算无效信息对大脑造成的干扰。
与其全部读完却不记得书里到底讲的是什么,还不如最开始就找出书中最核心的那4%去“集中火力”,这样取得的效果要好的多。
怎么找到那4%?断-舍-离。
二、有意输出
输出应该是应用之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之一。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中也多次强调输出的重要性。他把输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向他人讲述”,一个是“写下来”。
向他人讲述。
这个方法和费曼学习法如出一辙,费曼学习法的精髓就是,学习任何一个知识都试着用简单的话向别人讲述你学到的知识。大岩俊之提出要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讲述你看过的一本书。
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以教促学的方法呢?看了下面这个图你可能会明白。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我们看到,“教授给他人”稳坐第一,是学习保持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法。
所以,我们在读一本书之前,就告诉自己,看完我要讲给女朋友(男朋友、老公、老婆、朋友、孩子、爸爸、妈妈、甚至奶奶)听,这样我们就会有目的地去读书,并且自动搜索重点信息,毕竟,你不可能把书背下来不是?实在找不到人可以讲的同学(这个情况应该极少见,除非你自己脸皮薄),那就写下来吧,想象你在给别人讲,嗯,就像我现在这样。
写下来。
写有很多种方式,你可以像我这样洋(luo)洋(luo)洒(suo)洒(suo)地写,也可以只记录重点内容。大岩俊之大力推荐一种好用的记录重点的方法:思维导图。
这是一种与脑神经细胞形态非常接近的形式。思维导图从中间呈放射状向周边扩散出去,呈现出“反射性思考”。
思维导图的好处简直太多,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简短的总结大篇幅信息,并且层次鲜明、视觉效果好。《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基本规则和详细的制作方法,我们看一个书中思维导图范本:
这样的形式不止能够总结出全书的重点内容,更重要的作用是,让读书变得很好玩儿。
三、迅速行动
书读完了,思维导图也画了,给朋友也讲完了,是不是结束了?NO、NO、?NO~还是那句话,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最关键的时刻才刚刚开始呢,接下来我们该行动起来了!
最好读完书立刻行动,否则时间一长就忘到脑后了,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看完书立刻按照大岩俊之的行动路线去做就对了。
第一,设定具体的可行的行动目标。
有人看了创业的书,然后就制定了一个目标,“创业半年后收入达到100万”。这样的目标固然让人心潮澎湃,但是由于和现状差距太大,最终会只会让目标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大岩俊之给出的建议是,按照SMART法则来设定自己的目标,SMART法则由五个英文字母构成:Specific(具体的), Measurable(可预见的), Attainable(可达到的), Relevant(实际的), Time-based(有期限的)。
当一个目标具备这五个特点,就具备了执行下去的基础。
第二,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
有了目标就会行动了么?多数情况是,目标写下来之后,我们仍然迟迟不肯开始。
大岩俊之给出一个办法:在大脑里先描绘一下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将自己带入那份激动人心的心境中去。
想象可不是乱想,是有章法的,我们可以先后问自己几个问题。
“达成目标的时候。具体会处于怎样的状态?”
“达成这个目标,你觉得自己会是什么心情?”
“达成这个目标后,会看见什么?”
“达成这个目标后,会听见什么?”
“达成这个目标后,会感觉到什么?”
有了明确的想象画面之后,对于达成目标的动力就会高涨。
第三,认清自己与目标的差距,立刻开始实际行动。
仔细思考自己距离“行动目标”的差距,如果目标是100,那现在所处的状态是百分之多少?假如现状是20%,那么就可以继续采用自我提问法:
“30%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50%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大岩俊之建议每次制定“加上10%后的目标”:
“为了达成10%以后所在位置的目标,我能做这些什么?”
为了找到具体的行动方案,我们需要问继续追问,这次我们可以使用5W1H的提问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这一周里我可以做些什么?怎么做?和谁做?何时做完?
当这些都搞定时,恭喜你,可以开始行动了!
如果你也读了很多实用性书籍,却苦于没效果,可以来“使用”一下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让自己读过的书转化为能力,切实地让生活发生改变。买书和读书只是两个动作,“把书用起来”才是实用性书籍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