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写作有一种暗恋的感觉,心理一直很喜欢它,但就从来不敢去行动,最终与它无缘,但为了保持微妙的亲密感,本人还是保有那种“自嗨型”写作—日记。
喜欢写作是因为觉得写作的人都很有文艺范,很有气质,特别是看到一遍有意境的散文,脑子里就能浮现出作者的样子和场景,并能激发写作的冲动。在生命中无数次面对美好的意境或悲哀的意境也好,都曾经有想拿笔写下的冲动,但也就仅限于冲动了。
今天看了一下2011之前的文章,觉得那时候还是挺有文采和意境的,真想不出当时是如何能写出来的。现在要写一遍文章,对着电脑发呆半天,也写不出100字,更奇怪的是连标题都没有写,因为一直在想写什么题材呢?确定题材后却有又想不出内容,所以就呈现出了发呆的状态。
现在开始行动,是因为不想这辈子都只能暗恋它,而错过它,一直认为必须有好的文采和文学意境才能去写,其语句一定要优美严谨,才能算是写作,才能有资格写作。直到元旦听赤兔中的如何写作才明白,传统的写作形式在当今社会已经不适用了,很少有人有闲情逸致去欣赏传统文学了,更多关注的是干货,直接颠覆了我对写作的认知,。
何为干货,就是立刻学立刻用用的实用型文章,而不是那种长片累牍,华而不实的内容。这类文章往往很短,表达方式接近于口语,没有所谓的意境和华丽。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增加使得每个人的时间紧张,心情浮躁,很难在静下心来去看一遍长的文章,也很难静下心学习实用知识,导致这种短而实用的文件大受欢迎。同时口语化表达也更加通俗易懂无需再“烧脑”,类似于文言文改为白话文一样,算是是语言的一种进阶吧。
互联网的冲击波确实是厉害的,冲击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买,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和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个人展示的平台,比如自媒体的兴起。媒体在以前除了电视就是广播,而且都是国家单位,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想做个,是无论如何都不现实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自媒体孕育而生,并蓬勃发展,不是有钱了,而是成本低了。
自媒体当然不是什么电台那样经常播新闻、电视之类的了,而靠内容,现在人不想读书但又想学习,所以别人就买书读书给你听,稍有规模就成自媒体了。成本低,既能赚钱有能服务大众,而且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网路就充斥着各种自媒体出的干货类演讲和作品,犹如诸子百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除了看到自媒体的正面但也看到它带负面,首先这些观点都是别人讲给你听的,不是自己看书的,长期以往依赖以下去,会不会降低自身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导致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另外会不会失去自己的思想和认知,毕竟有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其次是备受推崇 的干货写作方法,会不会误导人们丢弃传统的文学写作手法呢?影响肯定是有的,因为大家都不看关注传统文学,那么写的人就会少,好的作品就必然少,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就很小,导致学习传统文学写作的人就更少了,形成了恶心的循环。
上个世纪下半叶,那个年底能参与写作的人并不多,但近代国内的伟大的文学著作和文学大家都出现在那个时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参与写作的人比起以前多了很多倍,但为什么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将原因都归于写作方法那也太冤枉了,但肯定的是与写作方法有关的,因为我们都不再循规蹈矩的学习传统的写作方法,毕竟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去体会意境的,我们无法接受,所以只能迎合大众的通俗化需求,做到赏俗不能赏雅。
杞人忧天了,洗洗睡吧,明还要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