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才公布的主演阵容,10月赶在抗美援朝纪念日前上映。短短一个多月打磨出来的电影,到底是东拼西凑贩卖爱国情怀,还是一腔热血体现出真情实感?
1953年的金刚川战役,是奠定抗美援朝胜利的重要依仗。用影片中的话来说,中国人过去了就是美军的地狱,中国人过不去,金刚川就是中国人的地狱。所以,美方不分日夜的打击,中方坚持不懈的修桥。无论是过河的大部队,工兵,炮兵都在盯紧着金刚川上的这一座简易木桥。
四个篇章犹如交响乐的复调一般,交待士兵,美军飞行员,炮兵三个视角的故事。
成长,尊严与信仰。
我们都知道黄继光的故事,但那时候的课本没有介绍黄继光牺牲的时候只有21岁。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平均年龄十七八岁的志愿军。刘浩看到话务员老乡,一脸傲娇。面对牺牲的战友,他犹如中二少年一般,只想快点拿奖章立功。以他为代表的这群志愿军们,年轻有冲劲,一点都不怕死。
战火铸就着他们的成长。
美军飞行员希尔是很值得尊敬的对手,虽然她也是我们的敌人。影片摒弃了绝对反派的丑恶嘴脸,希尔是个很酷的牛仔。一开始对中国军人的不屑,直到看到桥一次次被炸毁,一次次被重建的震惊。对于装备强大的美军来说,中方手中简易的武器不值一提。正因为是中方坚持不懈的意志,激发了美军飞行员。而对于幸存的史密斯来说他永远忘不了,如地狱般的烧焦味。更体现出这场战争的恐怖。
如果说士兵是成长,笔墨最重的两位炮兵,则关乎他们的信仰。
老兵仗着自己的经验,一定要守护好最后的希望。老兵脾气火爆,新兵虽然官大但是怂。但是我为了完成你的任务,即使是断了手,断了脚,也要咬着牙上炮。张译的表演,从被吴京吼的怂,看到战友一个个牺牲,最后被激发出血性和美军殊死一搏。循序渐进,鼻翼嘴角都是戏。
金刚川的这座桥,其实是人心筑成的桥。
有人说本片重复空洞,剧情画面反复出现。放豪言说侮辱了当年的战斗。但是把事情决绝聚焦在兵上面,省去前面的铺陈杂叙。剧本的打磨还是有限的。它可以更好,但已经足够诚意。是一部不落俗套的主旋律片。